想法头号玩家好文推荐

不存在的匠人精神

2018-12-21  本文已影响29人  tomlong98

如果大家是在2014-2017年之间参加的高考,那么一定会在作文训练中注意到一类话题:匠人精神。在这类话题中,这种精神常为德国、日本、瑞士为首的精密工业制造大国所拥有,而中国人大抵匮乏的,证据便是精密的钟表精良的设备和把诸如做寿司这样的小事情做到极致;当时也有文章强调,中国人需要匠人精神,尤其是当下很多人内心浮躁没有办法潜心钻研一种技能,我们的很多东西都在没有匠人精神的无意义劳作中被消磨掉了,这也是我们至今做不出如上述国家那样的精致产品的原因。

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看法算是一种事实的反映,不过在我看来,匠人精神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我首先想讨论一个问题:精致的产品需要什么?

很多精致的产品实际上得益于过去工艺的传承,用一个玄乎一点的概念,手艺。然而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没有这么多傲视群雄的工艺传承——且看冶铁术的传播便知。即便有,这些手艺大抵也是失传了的。就算在以匠人精神著称的日本尚且有这样的案例,如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日本武士刀;日本武士刀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失落,就是因为其工艺中最核心的部分,覆土淬火法,的相关技艺失传了。众所周知,日本武士刀采取了分部锻造再焊接贴合的工艺(坚硬的高碳钢为刃,柔韧的低碳钢为背,兼具韧度和硬度的中碳钢为芯),如果没有覆土淬火法的加持,淬火柔韧的低碳钢所需的低温水性淬火液便可能让韧性差的高碳钢折断而淬火坚硬的高碳钢所需的高温油性淬火液则会让太过柔软的低碳钢变形。直到日本有一批刀匠的传人和当代的研究人员合作,牺牲了不知道多少把二三流的武士刀作为样品研究并进行了一言难尽的工艺复制这才让这一技艺重见天日。因此,一样精致的产品离不开背后技术或者说手艺的传承。如果手艺失传技术消失了,那么再有匠人精神对于精致的产品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不是现代科技的助力加上日本传承下来的日本刀数量庞大提供了绝佳的样本,只怕以后的人们只能去书中领会日本武士刀的传奇了。

第二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材料。我在上海交大出版的全国卷高考英语阅读题典里做到过一篇关于手艺的文章。其中便提到:“手艺本身并没有失传,当代英国的木匠、石匠和工程师们能做得和过去的手艺人们一样甚至更好,只要他们能够得到同样好的材料。”事实上,如果大家看过关于文物的纪录片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中国古代珍奇精致的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相当大一部分是手艺的失传,但更核心的问题是材料往往只能满足一件工艺品的需求。试想一下,哪怕在那个自然资源没有因为工业化而被大量消耗的时代尚且只能找到极其有限的珍贵木料、石料,现在的人们又要怎么满足这些材料的需要呢?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产品本身依然被需要。例如大家很熟悉的油纸伞,作为一种传统工艺,油纸伞本身性能堪称卓著。然而过长的制作周期、需要桐油和木料这样的材料导致成本颇高、不能添加防紫外线等其他功能,都导致油纸伞在与当代制伞工业的较量中败下阵来,选择它的人越来越少最终成为了只在艺术作品和很狭小的爱好者的圈子里才会出现的奢侈品。如果没有昌明的材料工程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油纸伞当然会一直被需要下去,然而历史容不得假设,这种工艺的未来并不乐观因此这种精致的产品很有可能有一天也会离我们远去吧。

由此可见,匠人精神仅仅是精致产品的一个因素;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和手艺,产品就是无源之水;没有需要,匠人们也就没有动力去生产精致的产品。光靠匠人精神,并不能解决精致产品不精致产品的问题。

第二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真的没有匠人精神吗?

这个问题更好回答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中国真的没有了具有匠人精神的人,那无疑是把那些非遗传承人和文物修复的工作者统统排除出了这个行列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便是绝佳的例证。更宽泛一点地说,诸如为火箭配制火药、为光学仪器磨制镜片或者为电子工业蚀刻电路板的人们也是匠人精神的代表,因为这些工业都需要长期的个人经验积累和对单一重复技术的钻研。因此当代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依旧是有许多个体有匠人精神的。这里需要指出,在一个样本容量足够大的群体中个体的差异往往是大于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的,因此哪怕在日本等国也有很多没有匠人精神的人。因为原本这种精神就是少数极具钻研精神的人的专利,从这个角度来讲,说中国人没有匠人精神也算是一种误导吧毕竟没有才是常态。这也是我将文章命题为《不存在的匠人精神》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个问题,匠人精神真的必要吗?

答案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者而言,拥有这种钻研的精神未尝不可毕竟他们做的事大量重复劳动,熟练和经验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劳动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但对于尖端科技产品、设计/研发行业以及科学研究而言,这种在单一技能上下功夫的精神就并不必要了。因为对于这些行业而言,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的思维当然对于艺术、设计行业还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远比单一的重复劳动有价值得多。在单一技能上花费时间精力钻研提高技术固然有助于经验的积累及时发现与平常不同的情况(本校的大物实验老师们甚至可以通过数据误差的波动和实验者使用的哪台仪器判断问题/故障以及有无篡改数据的情况),但是长此以往也会浪费很多用于全新idea或者实践探索新现象的时间和精力。

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控制类软硬件设施的进步,大批量生产高精度的产品成为可能。先进的设备使得模糊的经验变为了可以量化的参数和直观的图表,加工难度大幅度下降而产品质量甚至有所提升。加上所谓科技黑箱效应的存在,劳动者们不再需要依靠经验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探索产品本身的原理,只需要操作机器按照设计进行加工即可。代表的便是电子工业和精密仪器制造业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劳动者们也未必需要匠人精神了。

事实上在我看来,相比于在单一领域的单一技能上卯足了劲儿钻的匠人精神,我们更需要的或许是所谓的科研精神,也就是培养一种综合的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能力进而通过一个领域内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其中的问题的精神。在当代,一个经过基本技术训练的技术工人就能制作出不逊色于过去工匠大师的精准产品,而经过完整的科学等体系教育的学生更是可以灵活的根据需要处理信息并解决遇到的问题。我自己学习的是化工,与文学、艺术等领域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我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却能够作用在我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并反作用于我自己的工作(例如写作)。而对于科学家、工程师们而言,他们可以通过这种精神和他们自己的专业素养去寻找对应的解决方案并借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领域的资源来高效地处理问题,这也正是自然科学和工业工程技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快速发展并造福社会的关键原因。这可比匠人精神有价值多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