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读《老子》|21.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大义】
何为“大德”?遵从“道”便是大德。
“道”这个东西窅然难言,深不可测。如果非要对这个不可言说的“道”进行言说,那么,我只能用两个字来描述,那就是“恍惚”。所谓恍惚,就是说它似有非有,似无非无。道是缥缈,道是无定,道是一个没有形状的形状,道是一个没有形象的形象。
道,有时就像黑夜。黑夜,是大地蒙起的面纱,静谧却又幽昧。但是,无论“道”本身多么神秘,多么莫测,它始终都是真实存在的,它自本自根,又生天生地。
道,自古已存,永不消散。
【心读】
1.
这一章,老子又开始谈论起“道”来了。但是,和之前谈论“道”的章节相比,却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这一章,老子谈到了“德”。《老子》一书之所以被称为《道德经》,就是因为它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道经》(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后半部分是《德经》(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道德”二字,在老子这里是分开的,它和今天的含义并不相同。
何为“道”?第一,“道”是世间万有得以存在的原因,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所以,“道”是本体,是万物的始基。
第二,“道”是规律。什么规律?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
第三,“道”也是生活。人如何才能活得幸福,活得翛然,那就要体道而行。“道”不是一个仅仅供我们进行思辨游戏的概念。它是活生生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只有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才值得被我们认知和参悟。这个生活中的“道”就是“德”。
陈鼓应先生说:“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德是道的作用,也是道的显现。” “德”就是遵循道,一个人的生活能够遵循道的规律,这个人便是有德。所以,老子才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2.
老子似乎是很矛盾的,因为他自己说,“道”是没有办法被言说的,但是,却还是洋洋洒洒写了五千字的文章。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因为这一点而作诗讽刺过老子,他说: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但是,在我看来,老子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体道之人,如若什么都不说,这固然是以不言之言传道。但是,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却会完全地不知所措。当年佛祖拈花一笑的时候,旁边坐着那么多优秀的弟子,也只有迦叶尊者一人破颜而笑,那么,又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呢?老子把这不可言说的“道”说了出来,虽是无奈之举,但也是良苦用心。我们一定要体会到他老人家的深意。所以,我感觉,在读老子的文章时,要时刻懂得对文字加以扬弃。庄子说过:“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语言和文字背后的真理,常常会被巧饰浮华的修辞和文法所遮蔽。
读《道德经》,需要用头脑去思考,但更要用心去领会。有时,我们甚至要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想象着他是在一种怎样的心境下,才写出了这些玄妙深奥的文字,想象着他在写这些文字时,其内心又是一种怎样的盼望。
我的经验是,在读到一些特别难解的文字时,要懂得放慢阅读的速度,并注意觉察自己的内心是否足够安宁,然后凝神闭目,用心领会,让这些文字在我们的心田中流转。有时,倏然一瞬间,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真理,就会如和煦的阳光一般,照亮你我的心魂。这种体验,才是阅读《老子》时,最为美妙的感觉。
2016.12.14
心读《老子》|21.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