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的庙
城南的庙
城南边有座庙,是小城里修得最规整的一座。建筑庄严,庙旁有小井一口,初次去时,攀着井壁往里看,井口至水面已有十几米深,黑洞洞的,一时腿软,几乎以为要掉进去!手心生了一层冷汗,之后每每带人游玩,必邀看井。庙前有一水池,中间立观音石像,四个方位分别有一只口朝上的石鱼,游玩的人们从口袋摸出几个硬币就往里投,有一角的、五角的,一元硬币很少,目标是石鱼嘴,投中有吉祥幸运的暗示,认为所许愿望皆能实现。
庙里清净时候多,热闹时候少。热闹的日子,就有正月初一那天。正月初一出门走走是我们家的惯例,曾有几次去过城南庙里。行至路口便能看到征兆了,路边的小摊沿街摆开,摆出几块木板或是就地铺上塑料布,各种型号的香、鞭炮、佛教用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呈夹道欢迎状。在人流中穿梭,一家人又不能走散,则需要百倍细心,拉着手,还要时不时回头看,实在要下一番功夫。来这祭拜游玩的人很少见面带愁容的,都满面春风,有“佛相”,我想应该是幸存者偏差,哀愁的人大概也没有这种来游玩的兴致。在香炉边,鞭炮接连着放,红色的炮屑堆成小山。点炮者多是被家里派出来的男性,身体往后缩,只把手臂伸得老长,作随时逃跑状,恨不得把脚固定在安全位置,点完炮身体上半截立即能弹回去,拿着打火机畏畏缩缩地点了一下,炮都还没点着就往回跑,好不滑稽,让围观者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小城不大,一趟游玩下来几乎一定能遇见熟人,送上满脸笑,相互道声新年好,说几句来家里坐坐的客套话,所谓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好不快活。
我与寺庙的记忆更多是在它清净时。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妈妈会在每周日下午陪我散步,我们经常去庙里。我一直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年少时更甚。这是一个绝佳契机,无人言说,无法排解的思绪便可在此时说出来。忽然,竹林里一阵风吹过,年少的思绪随着诵经声、木鱼声、虫鸣声,一同被扔进世间百籁,无影无踪了。姐姐比较少参与我们的户外活动,但也有跟我们去过庙里。那次我、爸爸、姐姐三人同行。到庙里,再到后山竹林,最后登到山顶大佛处,放眼几乎可以看到整座城。爸爸指着远方问,我们家是哪栋?我们猜了好几处也没猜对,爸爸显然对他提的问题很满意,笑着拉着我们说,看到那边红色的房子没有?那栋就是。身前是城,身后是连绵的山,一路走过来没见到几个人,好清净,清净到广阔天地间似乎只有我们几人,走在石板路、泥土路穿插拼接的后山中,看天高云阔,是美好但仅供回忆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