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無痕山林 | 给你和自然多一种选择

2020-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imPACKED

发乎情,止乎礼

听说“無痕山林”这个概念,是从做公益的朋友小象那里。

第一个感觉是“惊讶”、“惊喜”——这样一种集旅行、户外、徒步、教育、环保、摄影为一身的体验是什么样。

带着好奇,连夜下单美国作家Jeffrey Marion的著作《无痕山林》,吭哧吭哧读了起来。

什么是百洁布?猫洞是给猫用的吗?距离水源地多少米扎营?人类排遗怎么处理更合适?篝火助燃物怎么挑选?户外怎么刷牙?集中与分散的原则平衡点在哪里?”有机杂物地“指的是什么……几日读罢,才知道自己曾经在那么多无知、无意识的情况下给自然环境留下的伤害。

「宠溺致死-love to death」的例子比比皆是,情可以起,但凡能止于礼,便积下了功德。

(二手闲置网上书店“多抓鱼”、京东、盖娅官微均有出售)

DAY1:

思考自己带去自然中的每一样东西

无准备,不自然

初阶培训的第一堂课,从北京一个雾霾弥漫的夜晚开始。

讲师黄蜂在简单教授了无痕山林的七大基本原则之后,为我们总结了两大核心点:「最小冲击」+「尊重」。在我自己看来,「最小冲击」是可以通过习得行为规范和户外技能去实现的,而「尊重」,则是一套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养成前提是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环境认同(Environmental Identity)。

(课堂笔记)

室内课的目的很明确:

①了解无痕山林的发展历程

②熟悉无痕山林七大原则(可参考文末链接)

③充分理解「原则一:事前充分规划与准备」的重要性和所需能力,即:

通过详实的物品清单(见下)让学员清晰规划自己需要装包的东西;

通过现场演练让学员熟悉户外烹饪器具、火具的使用方法;

认识即将前往的自然环境状况;

知道与谁一起前往。

 (个人&公共活动物资清单)  (炉头、气罐使用现场教学)

本期培训一共15名学员,被随机分成4个炊事小组,每个小组将在两天一夜的户外活动中搭伴做饭,并对自己小组的食材准备负责。

经过几天的讨论,我们小组将两日三餐的安排确定为:

11月17日晚餐:开火,咖喱饭+蒜炒蔬菜

11月18日早餐:开火,燕麦粥+煎蛋+水果

11月18日午餐:不开火,腊肠鸡蛋炒饭(当天早晨备好,置保温杯)

 (我们小组经过规划后准备的食材清单)

11月16日晚,在下班后的3个多小时里,经历了多番思想斗争与强迫症的折磨后,本人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烧脑的行李打包↓

 (猫星人也想一起去露营 = =)  (“买家秀”,photo by 自然光)

DAY 2:

我们是痕迹的制作者

山林有灵

先来说说这次要去的地方。

北京,平谷,黄松峪水库上游,梨树沟村(N40°17.913, E117°14.732)。

1998年村民全体迁出后,这里成为一块带有废弃旧屋的自然山野,目前是私人属地。

我们两天一夜的户外活动,将从村口开始,溯流而上,在一块四面环山的平缓高地露营、开展培训活动。↓

 (图片来自Google Maps)  (确保房体坚固安全后,潜入20年前村民居住的古宅)

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举行了简单的敬山仪式——每人选一个自然物放置于村口的核桃树前。

仪式感的建立,在短时间内让我们与自然产生了联结(connection to nature),这也是建立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关键一步。

 (敬山仪式-冥想时刻)  (敬山仪式-每个人挑选的自然の物)

必要的急救包和GPS定位设备,是处理野外突发事件的两大法宝。↓

 (保证安全的两大法宝)

在可承受地表行走和露营

我们选择的露营地,是河谷里一块开阔的地表,选择在这里露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本次露营是北京的秋冬,天气较冷,此处日照充足,背风;

营地地表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且已枯萎,不会对植物生长造成威胁;

干枯的草地可以作为天然的防潮垫,隔绝地里的湿气

(最后一天离开前,我们整理了营地上绿色尚存的植物,以帮助他们挺拔生长、吸收阳光。)

(金龟子讲解帐篷搭建)

垃圾先祖

午餐后的垃圾分类环节以“给垃圾兄弟找祖先”的形式展开。临时划分成四个垃圾回收站,其中“动植物”和“沙石/黏土/石英”以降解时间最短和最长,分别化身为“最温和的祖先”与“最恶毒的祖先”。

祖先1:动植物(降解用时:几个月~几年,e.g.果皮/纸类)

祖先2:沙石/黏土/石英(降解用时:数千年,e.g.玻璃瓶/瓷器)

祖先3:石油(降解用时:数百年,e.g.塑料壳/塑料纸)

祖先4:金属(降解用时:数百年,e.g.易拉罐/铁制品)

 (垃圾分类ing……)  (分类垃圾时乱入的“萝藦”,外号“老婆婆的针线包”,知识点 by 芭蕉)

不止H₂O

为了了解一些在野外用天然水源的技能和知识,我们回到河边,按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做了一次水质检测。四个小组分别负责检测河水与当地井水的一种化学指标:

组1:酸碱度(PH),主要来源为化肥、农药、洗涤剂,正常范围6~9(雪碧是4左右,碱性肥皂是10左右)

组2:磷,主要来源为化肥、洗涤剂等,0.02为I类水,0.1为II类水,0.2为III类水

组3:溶解氧,衡量水源的流动性,主要来源为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溶于水,溶解氧太高或太低都不好(I类水为7.5,不易超过此值)

组4:氨氮(NH3-N),主要来源为食物残渣或人为分解物,以及枯枝落叶/动物遗体分解物,0.15为I类水,0.5为II类水,1.0为III类水

备注:I类水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水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III类水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

 (冬季水位不高,但依旧清澈的溪水)  (检测过的水源统一倒入瓶中,带出山林)

尽管我们检测的河水四项指标基本介于I类水与II类水中间(orz 激动的泪目T__T),讲师风信子依然向我们讲解如何使用水压和滤网对河水进行快速过滤。

 (过滤河水的小黄箱)

饭后有余

万众期待的开火烧饭环节终于来了!

考虑到营地的干枯植被过多,容易引发山火,我们决定去到村口的开阔地使用气罐开火。

所有开火都在无机质地面上进行,每个小组安排专人严格管理火星。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工具、食材多么有限,说到吃,中国人不仅要吃饱,还一定要吃好,在荒郊野岭也不例外(此处响起舌尖主题曲🎵)。

涮火锅、新疆抓饭、奶茶、咖喱饭、冰糖葫芦……每个人都各显身手(事实证明我们组除了本人之外全都是米其林级别的高手……)。

 (吃货忍冬现场制作冰糖葫芦)

然而,用餐完毕后看着狼藉的餐具却为了遵循LNT法则而不能用洗洁精时,众人的神情是绝望的。

这个时候,可爱的三位讲师应时而来,脸上带着一副“我们早就料到”的得意模样,向我们展示了2种野外清洁餐具的神器:滤网勺(可用丝袜替代)、茶籽粉。

前者用于过滤厨余,后者纯天然无添加剂却清洁力爆棚。↓

备注:“茶籽粉”多生产于中国南方,对于北方而言算是外地生物,大量使用亦会为当地微生物带来威胁。建议在中国北方露营时首选“麦麸”作为清洁替代物,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图片来自伟大的某宝)

【Tips】

避免去水源地直接清洗食材、餐具

生厨余(e.g.果蔬皮、鸡蛋壳)与熟厨余(e.g.带油食物残渣)尽量分离,为自然填埋做准备

分离了厨余之后的废水,尽量用泼洒的方式,洒到可承受表面(e.g.有机物稀少的光秃石面/光秃土壤)

野外用火影响最小化

北京正值防火季,不能在野外使用明火。但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讲师组三人轮番上阵,死盯火堆,确保讲解结束后篝火全熄灭,杜绝了一切安全隐患,并在次日为我们演练了一次处理火痕的全过程。总体而言,在野外用火需要事前做好充分思考与准备,以实现影响最小化为目标,具体来说:

升起篝火之前,考虑是否可以用酒精灯、蜡烛、便携式炉灶(见下)、金属木盘等对地表伤害较小的方式进行取代。

如果非要生火,思考采用最低影响行为,例如

先在地表上用石块铺一层底座,用来垫高起火点,保护地表,避免形成难看的火圈

考虑捡拾较细的枯枝作为助燃物(过粗的枝干,可能是一些微生物/昆虫的家)

搭设火堆,自下而上,由粗到细,按照“井”格形状进行堆砌,可以帮助柴火充分燃烧(因为未充分燃烧的柴火化成碳后极难降解)

 (风信子的便携式小柴灶深受欢迎)  (讲师分享的”井“式堆砌法)  (火光映衬下吹起埙的飞鼠童鞋)

DAY 3:

如何科学地毁“尸”灭“迹”

打开身体五感

次日早餐后,我们集体徒步上山,按照任务卡的指示观察山中的一草一木。

学会与自然相处,也是加深我们与之情感联结的一个方式。

 (任务卡)  (感受山谷阳光,静语5分钟)  (乱入的瓢虫君🐞)

在「戏精养成」环节,每个小组领到不同的LNT剧本,用反转剧的形式让大家领悟到LNT法则的应用场景。

 (集体秒变戏精)

妥善处理废弃物

回营地的路上,我们开始了清山行动(此类活动十分利于像我这种强迫症患者发挥天赋)。

我们一行15名学员,3名讲师,总计产生厨余垃圾1.6千克,生活垃圾4.5千克;捡拾垃圾11袋,共计11.155千克。

人均产生338.9 克 (6100/18) ,人均捡拾 619.72 克( 11155/18 )。

 (将捡到的垃圾带回城市集中处理)

厨余垃圾的妥善处理方式之一,是就地掩埋,讲师们为我们现场演练掩埋的过程:

远离水源地

选择有机物较少的地表

地洞要够深、够宽,避免损坏植物根系

生厨余可直接填埋,熟厨余最好冲洗油渍后填埋

将枯枝落叶混入厨余,用木棍搅碎,以加速分解

封土后用枯枝覆盖,恢复原貌

 (垃圾填埋ing,搅到海枯石烂…)

火过无痕

火,是对自然伤害最大的外力。对明火痕迹的处理,一是为了恢复土地肥力,二是为了避免被别人看到之后产生的二次使用。火痕的一般的处理过程如下:

「浇」在篝火熄灭后,用水打湿起火点,以确保火苗彻底熄灭(山风拂过干燥的、未燃尽的火堆容易再次起火)

「碎」挑出肉眼可见的大块未燃尽木炭,用被燃烧过的石块砸碎木炭,以加速日后的分解

「混」把新鲜的泥土、碎石和灰烬土混合,加入枯枝落叶搅拌,分批量将其抛洒到不同的地方

「洗」用水清洗燃烧过的石头表面,并将其分散放回原来的位置

「盖」用枯枝落叶、碎石将燃烧过的地表进行覆盖,恢复原样

 ( 碾碎未燃尽木炭)  ( 分散抛洒烧过的泥土)  ( 图片来自讲师分享-清洗燃烧过的石头表面)  ( 火痕“PS”前)  ( 火痕“PS”后)

结语:我们在谈论“自然伦理”时,究竟在谈论些什么?

离开梨树沟之前,所有人都在留言布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这里分享给大家:

“我是自然的受益者,我也愿成为自然的守护者,共荣共生”——by 铃兰

“尊重自然  简单生活”——by 大溪

“冲击  领悟  反思  践行”——by 班布

“带的吃的太多了,痛苦的领悟”——by 羚羊

“思考后的行为就是正确的”——by 小车前

“越靠近自然,越心生敬畏”——by 金龟子

“团队一起同吃同住,体验无痕”——by 芭蕉

"LNTer 是一种生活方式"——by 忍冬

”行前做好充分准备“——by 自然光

”无痕游需要理论+实践方可真正做到,让我们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尊重自然“——by 芍药

”身体力行,争做绿色公民“——by 大狼

”把我们所喜爱的留给每一个人“——by 秋枫

”大地是我妈,我们都爱她。又:我爱小柴灶“——by 飞鼠

“人过无痕,才能雁过留声,风来送香”——by 小米

“Respect,Love,Peace”——by 桂花

“任重道远,快乐前行”——by 风信子

“给大自然最小的伤害”——by 翼龙

“给自然无痕,是人类留下的最美痕迹”——by 干巴菌

大山的馈赠

徒步路过一颗山楂树,捡起一些熟透了掉落在地的山楂,它们有的已经干瘪,有的长的歪歪扭扭,有的被虫蛀空,但却是真实的自然的模样。

我把它们带回家,洗净,去核,加入云南古法红糖,小火慢炖3个小时,做成了一锅软糯酸甜的山楂水。

Hannah Arendt 提到”平庸的恶(the banality of evil)可以毁掉整个世界“,意思是集体在缺乏思考下产生的行为所带来的“恶“足以带去灾难性的破坏与打击。

无痕山林,它教会我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与自然和解,与自己和解。

分解者也好,造物主也好,守护者也好,所有地球上的有机生命体都理应受到平等的对待,荣损相连,福祸相依。

感谢自然的馈赠。

Live long and prosper 

生生不息 繁荣昌盛……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