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应该怕死,而应该“畏”死:对死亡的畏,会让人活出生命之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4545519/b9de24a60e75a52b.jpg)
这是单华伟的第二百九十七篇原创文章
1 怕和畏
什么是怕,什么是畏?在海德格尔那里,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简单化理解,那就是你确定,并且承认:我有一天一定会死。
而怕死,便是把头使劲儿的往后扭,逃避与死亡的正面心理交锋,不谈死亡,避讳死亡,并且相近各种办法,试图延长生命。
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也不确定,但有一件事你一定是确定的:那就是早晚有一天,你一定会死。你什么也没有不可能拥有,你只能拥有死亡。
当死笼罩着你的时候,你会惊讶的发现两点:一是生活的荒诞性,二是你的死亡和别人没有关系。
死亡是个私密的事件,是个神秘的事件,你的死亡是你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没有关系,别人可能其情绪上有一些波动,但这本质上是你的事情。
你眼前一个人要死去了,你能看到他挣扎的样子,但他此刻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他在想什么,你是完全无法体会的。
同样的,你死了之后,会带来他人情感上的波动,但是你这个死亡事件本身,和他人是无关的,正如别人的死很难进入你的生命体验当中。
2 死亡之思
如果你知道自己还有半个小时就死了,你会做什么?
有的人可能会说,自己要去做点惊天动地的事情,去违法犯罪,等等。
这很明显是没有认真的思考过。
当死亡作为一个确定性的,无法回避的事件,如同一辆列车般朝你正面驶来时,那你其实还是会做你的日常——和爱人说话,拥抱,和家人吃饭,因为你知道,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就是生存本身而已。
而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说人应该畏惧死,而不是去怕死,因为只有主动把自己抛入这种极限情景中,我们才会认真的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应该做的,希望做的,到底是什么。
今天的人为什么不希望听到关于死的东西?因为死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无,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否定无的,我们要富足,要有,要什么都有。
但实际上,作为人的生存,“无”是时时刻刻笼罩着我们的,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你之所以能看到他,全都是因为他周围有空的空间,有“无”;你现在踩着这块地,周围的大部分东西,都是“无”。
另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就是月亮,真正让你看到月亮的,是“月之暗面”,是因为无,让我们看到了有。
让一个主体凸显在你面前,你要想去把握,去捉住什么东西,真正让它展现出来的,其实是那个无。
而我们今天是不太谈无的,所以总是会觉得:我拥有什么东西,我就幸福了,我的生活就美好了。
3 死亡的成熟
在古希腊人那里,死亡不过是转换了一种存在的形态而已,人死之后,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而人在其中的处境,只有神才知道。
或者这样说:那种纯灵的状态,对于这个世界中灵肉结合的人类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即使讲出来了,也没有人能听到,没有人能听懂。
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古希腊人认为,真正和谐的生命,是不会惧怕死亡的,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开始思考这些事情,在这种矛盾中呈现出张力,我们的生命才得以成立。
我们今天不相信什么灵魂了,倒是把问题“看清楚”了,但最终后果,却是把人变成了更贪生怕死的动物。
我们应该始终明确的是:冲突不仅是破坏性的,也是建设性的,人的主体性往往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才能长大和成熟。
畏惧死,并以此好好的生,人,才成为人。
(全文完)
--------------------
我是单华伟,一个看书和写作的人,我在自己的公众号「单华伟」上分类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觉得文章有启发,记得点个赞吧,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