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没有吹牛
昨天写了我在1510公益图书馆和一个上市公司前副总裁(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已经离职)聊到孩子学习,说他孩子虽然现在在读6年级但在英语学习上,课外辅导已经花了快100万。
有人说我吹牛皮。
我记得他的原话大意是:孩子每年课外兴趣班和补习要花20多万,光一对一外教英语就要10万多。
记得每到暑假(去年因为疫情影响似乎谈的少一点)大家总会谈到孩子一个假期的花费,比如游学,比如补习,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最近接触一个培训机构,那里高中三年补习费用是320万起,托底院校是几所双一流大学,如果孩子考上清华北大家长还要另外奖励机构80万。
大家听了不要咂舌,因为深圳还是有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案例让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开始思考到底要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以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当孩子在中考或者高考遇到困难时会选择送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留学,但有不少孩子学了几年回来英语说的还不顺溜,花钱不说,还浪费几年青春,拿了一个野鸡大学的毕业文凭回来,眼高手低,成为啃老一族。
前几天在一个家庭教育机构听到一个家长的咨询:孩子小时候学习不错,到了初二因为游戏上瘾不愿上学。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也没有想过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出息,于是让孩子休学在家。
慢慢的,孩子从玩一般游戏发展到参与网上赌博,突然一下输掉几百万人民币。
父母有点害怕了,帮孩子还掉赌债,然后请人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变思想。
孩子稳定了一段时间后故态复萌,又参与网上赌博输了一大笔钱。这次父母态度很坚决,不帮他填坑。
迫于追债的压力,他利用父母不在家的空档,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拿出去卖了偿还赌债。
父母这一下差点崩溃,只好帮他把赌债再次还上,然后将他送到亲戚那里严加管束。
孩子好了一段时间,乘亲戚放松管束又参与网上赌博,再次欠下赌债。
父母应该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花钱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花心思。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那么为孩子花钱补习就不会遇到陷阱了吗?
去年中考过后,微信曾流传一段视频,是河南的一个母亲去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哭诉,说花了二十多万,孩子成绩并不理想,依然和心仪学校无缘。
其实这还算好的。
有一个朋友,孩子成绩本来还不错,为了让孩子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妈妈给孩子找了一个名师,结果在名师的严格要求下,孩子开始厌学了。
我总结过,培养孩子,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理想、找榜样、定目标、教方法、交益友、给工具、施援手、勤鼓励……
交方法、交益友、给工具、施援手、勤鼓励是孩子从小就可以开始做的,也是应该做的。
很多家长都会忽略工具,其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孩子更容易在学习上有信心。
现在电子学习工具越来越多,如何选择就很考验家长的智慧。
很多家长喜欢同步课程产品,这恰恰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是最简单的。课程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课程的细节,而在于课程体系。
学习同步课程,课内课外学的是同一样知识,两个时间做同一件事情,难道有一个不是浪费吗?
我让孩子用远见超童,是因为我和陈总有多次交流,了解到陈总的教育理念和整个课程逻辑,通过体验了解到理念和逻辑的具体呈现,结果证明我选对了。
孩子从2020年9月份开始正式使用。
当月使用23天,月累计开口阅读时间是7时37分40秒;10月份使用31天,月累计开口阅读时间是12时29分54秒;11月份使用30天,月累计开口阅读时间是18时59分21秒;12月份使用31天,月累计开口阅读时间是45时20分2秒;2021年1月份使用31天,月累计开口阅读时间是63时37分17秒。
孩子都喜欢新鲜的东西,但能坚持使用,而且还能让时间越来越长多少证明这个东西不让孩子逆反,至少不坏。
因为孩子是在香港上学,他现在还在上网课,每天多少还有一些作业,1月份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真是不容易。
写到这想想挺有意思的,我在很多事情上的选择都和多数人不一样,尤其在教育上,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吧。
记得小时候邻居说父亲把我会教坏,结果我在邻居的孩子中第一个考进省重点中学,第一个上大学;我老大小时候,别人也说那有像我这样管孩子的,结果在深圳她四年级就考进实验学校,小升初考进实验中学部重点班,转到澳洲考取国立大学科学荣誉学士学位,后来被香港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录取。
现在老二老三还小,成绩有起有伏,还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很开心、很快乐,也愿意接纳我推荐给他们的学习产品,我对他们的未来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