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13 看张以庆《幼儿园》有感

2018-06-28  本文已影响223人  哲鸿

也许是我们的小孩,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  张以庆《幼儿园》

      翻出这篇,是被今天上海当街砍杀小学生的悲剧所触动。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何至于凶残至此!想起了导演张以庆在这部纪录片中的片头语:也许是我们的小孩,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为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父母!

一路走好,投胎记得选个好地方! 200606013 看张以庆《幼儿园》有感 同月6号才从广州去的上海,如果⋯⋯不寒而栗 200606013 看张以庆《幼儿园》有感

【幼儿园】是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张以庆的作品。他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

        被全托的孩子,一张张没有表情的脸,一双双若有所思的空洞的眼睛......更要命的是,不断重复的茉莉花的童声“...我有心,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体验到那种被封闭的无助,心都碎了!

        今天听孙瑞雪教育机构的早教讲座,下午特别邀请张以庆导演讲解其国际获奖记录长片——《幼儿 园》,好几个镜头看得差点掉泪。

        “也许是我们的小孩,

        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张导演开篇就说,的确如此!

        看着今天的小孩知道我们的过去,知道我们的过去明白今天的自己,明白今天的自己和经历的过程,知道我们的社会。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何缺乏创造力,为何人与人之间这么紧张,也就知道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重新捡起“德”了......

        孩子的悲哀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哀,我们每个人的悲哀又是谁的悲哀?

        我们是虽不能说是“跨掉的一代”但绝对可以说是“迷惘的一代”,迷失自我的人是不成熟的人,他激发不了创造力。

        过去的经历无法改变,我们千疮百孔的潜意识和自我已回天乏力。但这还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我们每个人,甚至深刻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人,在叹息之余,还是不断的延续我们所有被强灌进去的东西,去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不论从环境、意识、价值观,都有意无意的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复制着我们的经历,缔造着和我们一个模子的所谓的“人”。

        或许有些人会更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意识到了,却还做不到?因为这的确太难了!

        一是影响我们行为、尤其是情绪,对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大的EQ问题:管理情绪的能力。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潜意识的东西。而且意识层的东西如果不能沉淀到潜意识,那是强扭的瓜——有句俗话叫强颜欢笑,假不了的。我们总是无意识的重复的放映着以前我们的经历,只是角色调换了一下而已。这是文化延续的途径,也包括不好的文化。

        二是包括父母普遍都是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成长,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好的和经济不好的,基本也都延续这种不安全感。在理性的逻辑下,缓解这种不安全感的最好方法就是得到周围,尤其是上一辈,准确点说是权力的认同(这里的权力用其本义也就是包括金钱、地位、权威等等影响人的能力。)记得是戴笠说过一句:孤立就孤独,孤独就害怕,害怕就出卖革命……其实,也就是出卖灵魂。当然也包括我们的下一代,因为我们担心我们孩子无论从思想到行为、习惯的秀之于林,必为风所摧毁。而这种种顾虑的原因我想就不用多说了,很复杂,但也很浅显,很好理解。

        我们自身的问题的根源无意涉及太多,也无意去翻那本烂帐,但就站在我们今天这个历史的断面上,我们通过我们的下一代在缔造着我们的未来,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过去的延续,我们的经济社会环境改变了许多,而我们自己的人文状态、思想状态却仍停留在过去。在我们下一代成熟的过程,尤其是决定EQ的最重要的生命最初几年中,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不能用我们真正无私的爱去关爱他们,呵护他们,鼓励他们。我们只能造就一个同样苍白、混乱、浮躁、欺软怕硬的可怜虫。他生为万物之灵的创造力,生为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将不可逆转的被扼杀。即便他四肢发达,一跃十步;即便他天赋秉异,心算比电脑还快。对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那是他最需要的吗?某些人(包括父母)的需要?还是社会的需要?

        学第一节历史课,老师都会引用培根的话:“学史使人明智”。史往往是对几代甚至几十、几百代与我们相去甚远的人和事,从卷帙浩繁的文献记载和古物发掘来揣摩、推测和印证,我们尚且得益非浅,大加提倡。然而对我们自身的历史,我们自身的状态,我们自己,乃至延续我们生命存在的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了解并指引我们的心,和我们的孩子顺利健康的成长,是否更有意义呢?我们真的明智吗?如果明智,我想应该先承认我们的愚昧,无知,而又惶恐不安的内心……

200606013 看张以庆《幼儿园》有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