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被挪用炒房都怨我?这个锅我不背!
近日,我的朋友收到了一条来自银行的信息,要求他于9月底前,将此前在该行办理的信用卡现金贷款的资金消费凭证上传至指定系统。如果不上传消费凭证,银行要他一次性还清剩下的钱款,而且还要被记入征信黑名单。
这位朋友急得团团转,因为他刚刚用套出来的消费贷,凑齐了二套房的首付。最后他只好偷偷开了一张假发票,为此交了一笔不少的税点。
所谓贷后调查,就是银行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对已贷出的消费贷款进行再核实和查验。如发现消费贷款资金不符合要求,被违规挪用、进入股市、楼市等情况,银行将立即联系借款人告知其存在违约行为,并要求提前收回。
当前市场上信用贷、消费贷产品大量涌现,借款方式简单。浙商银行的浙信贷信用消费贷款产品,最高额度达200万元,30万元及以下随借随还,三年额度循环使用。所以这些钱非常容易流入股市楼市。
在中国今年力推全面去杠杆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利用消费贷去买房,这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方面政府去杠杆的努力某种程度上白费了。另一方面楼市调控被打脸。这是政府无法容忍的。
所以,最近继北京、江苏、深圳、广州等地监管部门先后发文后,江西、浙江也加入消费贷核查队伍。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江西省核查消费贷的标准分得很细,覆盖三种主要类型,而且金额划分标准明确。说明这次监管是来真的了。但上面的决心很大,下面的银行执行力度如何呢?
今年消费贷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是银行和购房者通力合作的结果。今年我就收到多家银行申请消费贷的邀请,这些贷款产品资质审查标准差不多,而且贷款之间不冲突。一个年收入10万左右的公务员,如果信用记录良好,从多家银行申请总额100万以上的消费贷款是不难的。我身边很多同事申请消费贷,大多用于买房或炒股,还有的去放高利贷。
面对这么大的市场需求,银行是不可能不动心的。消费贷的利率比房贷高很多,虽然期限没有房贷那么长,但在房贷门槛提高以后,消费贷成为银行盈利的重要补充。为了抢夺优质客户,办理消费贷的银行经理大多上门服务,而且团办还有利率打折。
但在高高在上的银行面前,消费者永远是弱势群体。消费贷作为信用产品,银行在放贷时本身就有责任严格审核标准,另外,贷款合同声明严禁消费贷流入股市和楼市,贷后审查银行本一开始就要认真落实,现在发现问题严重了再枪打出头鸟,事情有这么干的吗?
所以,这次消费贷风波,主要的责任在银行自身的放贷冲动。虽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我认为这一波高调的贷后审查很可能最后又是一阵风。
我们观察很多中国的政治经济现象,不仅要看上面怎么说,更关键的要看实际上怎么做。严查消费贷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表态。因为消费贷流入房地产,信贷数据摆在那里,舆论又轮番炒作,银监会不出来刹一刹这股歪风,那就会被戴上“不讲政治”的帽子。
但消费贷查起来工作量极大,就像当年国民党围剿共产党的游击队一样,就算你跑断腿也没什么实际效果,顶多抓几个倒霉蛋出来,当做任务交差。况且现在银行自身日子也不好过,这种自断财路,把客户拱手让人的傻事,谁也不想主动去干。
但作为一个普通工薪族,如果你还想着,套出消费贷去炒房,我真的建议你不要这么做。虽然不是百分百会被抽查贷款流向,但万一你运气够好,被银行盯上,那就麻烦大了。现在房子普遍限售,一边房子无法出手变现,另一边银行逼你一次性还清消费贷,如果你到期还不上,就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如果在这个风口上,你还看不懂风向,那也不能怪银行落井下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