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览大书旅行旅行·在路上

西安雁塔瞻玄奘

2017-12-26  本文已影响29人  山水依情

     下得武当山直奔大西安。

    我们其中的三个人三十年前曾到过临潼。登过骊山,参观了兵马俑、华清池、秦皇陵、兵谏亭,因时间关系没去近在咫尺的西安城。此次自驾直奔成都九寨沟也是途径未进,本来可以从山西、河北直线返家,按同行姜先生话来讲,好的地方可以来两次。好,高见,那就到西安城看看大雁塔。

头天住在西安郊县,这也是经验之选,吃住价优还免去拥堵之虞。翌日早早来到大雁塔,淡季人不算多,正是参观的好时候。

广场上矗立着玄奘法师的铜像。他身着僧衣目视前方,左手作揖虎口挂佛珠,右手持禅杖,法像肃穆庄严。

来到景区大门。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的门楣正央高悬“大慈恩寺”牌匾,两侧圆柱的楹联上书:“圣教自西来竹仗回春特开千载梵境”“妙法传东土慈云重荫广被万劫众生”,原来这才是大雁塔的名称。‘大慈恩寺’最初由皇家命名,到武则天时期改称大雁塔。最简明扼要解释大雁塔名称的由来是:玄奘法师取经到印度后看见一座佛塔叫“亘娑塔”,‘亘娑’,翻译成中文就是‘大雁’的意思。玄奘法师回国后主持修建的这座塔仿照了“亘娑塔”,大雁塔的名字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还有其它佛意的解释。

佛地清净禅境肃然。顺着中轴线前行,前方左有各建置钟、鼓楼一座,再往前就是大雄宝殿。大殿两侧“客堂”,“云水堂”相称。转到后院,两排厢堂左右,一厢是:财神殿、甘露台、伽蓝殿;另厢是:先觉堂、示现堂、观音殿;正面既是供奉玄奘法师的殿堂。

我们所熟知的玄奘法师大都是《西游记》小说中唐僧取经的形象。

其实不然,那只是文人杜撰出的神话。历史的事实是:玄奘法师俗家姓陈,出生于隋末唐初,他的家就在从洛阳去少林寺的路上。法师十一岁出家,天生聪慧立志侍佛,在当地潜心佛学,稍大后又到川蜀名寺进修。随着佛学造诣的不断加深,他对佛学理论有着自己的见解,遇到问题后越发有到佛学发源地探求的渴望,不到三十岁的玄奘法师已经在当时的佛学界有了很大的知名度。

贞观元年,他上书唐太宗表达了到西域取经的愿望,可惜没有得到批准。并不像《西游记》小说中写的那样,出发时唐太宗与他结为御弟亲自送行,而是顶着私走的压力悄然出行。他行走的路线就是今天广袤的新疆地域、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地,只不过当时的地名不同,法师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就是明证。

法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佛地后,如饥似渴的学习佛法,他的见解理论得到佛国先哲的认可。在诸多的辩经大法会上舌战异国高僧一枝独秀,得到了很高的荣誉。他这一去就是十四五年,学成后满载而归。他带回的佛像、舍利、经卷都是无价珍宝,可以想象,法师在回国的路上已经不是去的时候那般孤独。

名声大振可说是当时的盛况,这座神圣的“大慈恩寺”,就是玄奘法师取经回国后供奉佛像、舍利和藏经、译经的场所。

建塔时得到了唐太宗的鼎力支持,玄奘法师还亲自参与修造,建成后朝廷选派高僧共同帮助译经,可以说是当时的国家译经机构。佛塔最初五层,岁月流逝朝代更迭,后演变为今天的七层,通高近65米。

在供奉玄奘法师的殿堂中有法师的头骨舍利。旁侧的一间殿室内,四壁的木雕图案图像极其精美,反映了法师的生平事迹。玄奘大师辛劳笔耕,回来后就在大雁塔寺院内废寝忘食的译经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共译经75卷,1300多卷,带出了众多高僧,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对当时朝廷对西域的人文了解制定政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师积劳成疾最终圆寂在岗位上。

来到大雁塔,登上大雁塔,朝拜大雁塔。塔内层层有佛家珍宝,处处显佛国神秘,登上顶层从四面的拱门俯视西安风景,感觉一下子回到了现实。

围着大雁塔环拜一遭,抬首望,蓝天白云飘过塔身,侧耳听,风铃沥沥弹出梵音。在塔基下的一处小拱洞里发现一块石碑,细看上面的文字大有出处。却原来这是唐太宗为玄奘法师所译经典撰写的序文,由当时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可见法师高超的译经水平得到了皇上的首肯和赞扬。石碑现有围栅保护是国家级文物珍品。

大雁塔后面是“玄奘三藏院”。前面的影墙上赫然金字“民族脊梁”,后面是“法门领袖”,笔力飘逸独树一帜,一看就是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笔迹。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旁边的牡丹园徜徉,不禁感叹,玄奘法师毕生献与佛学,取经之路来回遥遥五万里,这是何等的毅力与佛心的追求。

大师一生笃信佛法,佛法达到顶级水平。在学成回国途中曾被他国强行滞留,他经过绝食抗争才被放行;他还因才学出众被皇上屡次劝说还俗当朝为官,但他还是顶住了‘天大’的压力矢志不移献身佛学。

佛门有幸,大师最終亦成为了佛,成为了国人心中的佛。

���"d���BZ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