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6王莽何曾撵刘秀(下)
王莽何曾撵刘秀(下)
故事的下半场:镇慰河北,王朗追杀,龙兴河内。公元23年9月,王莽毙命,新朝垮台。王莽身后的中国,陷入豪强、农民义军等林林种种的武装割据混战之中,全国大小武装割据的山头无数,其中较大的有山东一带的赤眉军、河北一带的铜马军。对新占领西安的绿林军政权,需要乘胜扩大成果。对山东的赤眉军,刘玄采取了打压的政策,对黄河以北的地方则实施招抚收编。此时的刘秀,虽然被封侯,绿林集团对他的提防和监控并没有放松。在选择出使河北人选一片争议声中,刘秀通过拉拢更始帝刘玄身边红人左丞相曹竟,在刘赐、曹诩等人合力说服下,获得更始帝的同意出巡。
公元23年10月,更始帝刘玄任命刘秀为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北渡黄河,镇慰黄河诸州郡。刘秀出使的目的,诚如创业元老邓禹、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功臣建议的那样,要实现“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既定河北,复平关中”的大志和决心。但狡猾老辣的更始帝只给他了一个几十人的出使团队,没给他一兵一卒。一无兵马,二无地盘,面对山头林立的河北武装割据势力,刘秀不只是白手起家,更是虎穴探子,凶险异常。正如宋代叶适所说:“光武匹夫徒手而得天下,其难有甚于高祖。”刘秀的聪明和智慧在艰苦工作环境和条件下充分迸发,他将唯一的空壳资源“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的空头招牌发挥的淋淋尽致。刘秀所到之处,“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后汉书》)所到之处,接见各级官吏,废除苛政,奖勤罚懒,老百姓夹到慰劳欢迎,收服人心。创业艰难百战多。公元23年12月前,刘秀巡行到河北邯郸,刘秀人生中最凶险、最狼狈的一次逃亡历程开始了,《后汉书》做了详细的记录。刚到邯郸,西汉宗室刘林借着赤眉军攻河北的传言,欲图决黄河水淹河东地区,遭到刘秀拒绝,两人谈崩。心怀叵测的刘林与本地豪强李育又密谋,公元23年12月,拥立一个叫王朗,又名王昌的江湖骗子为帝。正式与刘秀闹分裂,并诏书州郡与刘秀争抢地盘,河北州郡一时望风附拥,刘秀前期招抚心血化为乌有。公元24年1月,邯郸皇帝王朗发布通缉令,以十万户的奖赏缉拿刘秀。河北大街小巷一片捉刘秀之声。刚到蓟中(北京大兴西南)的刘秀,因为故广阳王子刘接也响应王朗,迎接邯郸使者,吓得刘秀一伙躲在城外路边混饭吃。逃到饶阳(河北衡水一带),团队饿得实在走不动,不敢打绿林军出使团的牌子,冒充邯郸的出使团,到驿站蹭饭吃。结果饥不择食的吃相引起驿站管理人员(传吏)的怀疑。擂鼓谎称邯郸将军到,一群人大惊失措,以为就此完蛋。幸亏刘秀淡定胆大,戏演的好,一本正经唤邯郸将军进见,把驿吏给糊弄过去。等刘秀离开多时,驿吏晃过神,给关门报信留人。幸亏看门的负责人有眼光,讲规矩,一句“天下讵可知,而闭长者乎?”,意思是天下前途难料,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岂是我们这些小人物随意拒绝不通行的呢?放了刘秀一马,“遂得南出”。天寒霜雪,面孔俱裂,跑到呼沱河边,没有船只渡河。又是上天眷顾,一夜结冰,才得通过。也有代价,最后代价几辆车冰裂河开,沉没河底。逃到博城(河北深县)西,团队惶恐困惑迷路不知所向。又幸有白衣老人之路,告诉大家伙信都郡(河北冀州一带)就在前方不远八十里处,是绿林军的地盘。刘秀快马加鞭,才与自己队伍最终回合。这一次追杀和逃亡,是刘秀一生遇到最凶险的一次体验,史称,在最困顿的时候,刘秀南返逃离河北的心都有。历史上确实有人撵刘秀,只是操盘手是王朗,不是王莽。
祸福相依,正是这场追杀,改变了刘秀出巡河北的工作方式,从听汇报、征求意见、官吏升降等文治手段,走上枪杆子征服的道路。打着剿灭王朗的旗帜,刘秀有了修整武备、招兵买马、“发奔命兵、移檄边部”的借口和理由。刘秀借助自己集中的队伍、又通过与真定王联姻、与上谷、渔阳等地方豪强联手,迅速整合起数万众的武装队伍,公元24年5月,一举剿灭王朗,声威大振,拥众数十万。此时绿林更始帝刘玄再采取干部调岗、监军使者等遏制手段,甚至高封刘秀萧王调回长安,已是尾大不掉了。公元25年6月,刘秀正式与绿林政权分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柏乡县一带)称帝,国号“汉”,示重兴汉室之意,史称后汉,此时刘秀已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汉世祖光武皇帝。
新乡在内的河内地区为刘秀帝业中兴发挥了大后方基地重要作用。古代古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包括今天新乡、焦作、鹤壁、济源在内的地区,古称河内。有山河之险,人物富庶,天下之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时期的河内郡是天下名郡,属京畿之地。汉代河内仍然保持良好资源和自然环境,土地肥沃,水草丰茂,获嘉、修武、辉县一带有天下“九薮之一”即九大湖泊之一的吴泽陂,水利设施完善,农业发达,西汉末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从关中转移到河内黄河南北一带。刘秀出巡河北,剿灭王朗、铜马等河北大小武装山头,都仰仗的是河内的物资供应。公元24年5月剿灭王朗以后,刘秀已经与绿林军暗中不和,互相提防,双方以黄河为界,河内又变成了防守和进攻的前线,既肩负着防守绿林政权的任务,又担负着军需物资供应的重任。河内的地位,刘秀的第一谋臣邓禹在向他推荐河内太守人选时,分析的最明白:“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后汉书•寇恂传》)河内担负的作用是与汉高祖刘邦时的关中一样的战略位置。在寇恂上任时,关武帝刘秀语重心长一番话:“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后汉书•寇恂传》)河内是汉武帝的龙兴福地,言之不过了。在寇恂的勤勉操持下,刘秀才得以“光武于是复北征燕、代。”(《后汉书•寇恂传》)寇恂在河内讲兵习武,利用淇园之竹制造弓箭百万枚(《汉书》“共,故国。北山,淇水所出。”汉代以前新乡辉县卫河当亦淇水称),养马两千多匹,征粮四百万斛,供给军队。公元25年,绿林大将朱鲔趁光武帝在幽燕作战之际,攻击河内,寇恂调动河内数县兵力,坚决抵抗,乘胜追击黄河南至洛阳而还,使刘秀免陷于腹背受敌。刘秀称帝后,寇恂为了免河内大郡势大震主之嫌,屡屡请辞河内太守一职,光武帝用人不疑,爱戴有加。寇恂更是派侄子寇张、外甥谷崇从军随刘秀充当先锋以明心志。足见河内的地位和影响。公元25年10月,光武帝刘秀平定河北,渡河建都洛阳,河内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使命才告一段落。在随后十一年汉武帝统一全国进程中,新乡在内的河内仍作为重要后方支撑汉武帝的统一大业。在公元26年2月16日,光武帝巡行至获嘉,“辛卯,光武自修武(今获嘉县)回洛阳。”在获嘉待了大半月时间。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甲申,幸河内。戊子,至自河内。”河内之地,是汉武帝出巡频率很高的地方,屡见史册。
东汉中元二年,公元54年,光武帝刘秀病逝,年六十二岁。临终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一个自谦、朴实、节省、务实的皇帝,临终之语话语如人。毛泽东主席评价说他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王莽和刘秀,河内和新乡,一代充满传奇的历史落下帷幕。不尽的是世世代代的口述和传说,或许是另外一种记忆和纪念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