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辰:时代引导我们为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开始普及
上周,苹果取消了iOS端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赞赏功能,此举再次引发了议论关于知识付费的讨论。
在过去,报纸杂志可以说是知识付费的最原始形态,近年来,得到、分答、喜马拉雅FM、知乎Live纷纷涉足知识付费领域,让知识付费模式开始普及,这些依托于知识变现为主体的平台短时间内聚拢了大量的付费用户,并且快速实现了知识的变现。
比如得到里的李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订阅价是199/年,而目前订阅人次超过15万,也就是说一年目前仅此一项便有近3000万进账,即使和得到对半分,也有1500万进账了。
仅仅是在得到,像李笑来老师这样的付费专栏就有25个,除了罗胖的“罗辑思维”定价是1元之外,其他均是199元/年,粗略算下来,每年将近2亿的付费,管中窥豹,足以看到知识付费领域巨大的产能。
知识付费因何而起
这一波的知识付费我个人认为是从视频付费成为常态开始的。
早在2011年,乐视网就可是对影视剧网络版权进行大肆收购,但当时处在快播时代的网民对于版权的意识还并没有那么重视,直到2015年6月,视频网站爱奇艺带头进入视频付费领域,并开始探索月度、季度和年度收费模式,当年爱奇艺会员便突破千万。同年,腾讯视频、搜狐视频、优酷视频快速跟进,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国内视频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突破7500万,预计2017将突破1亿大关。
而与视频付费形成掎角之势的音乐付费习惯也逐渐养成。
2016年中国手机音乐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近5亿人,超过六成用户愿意在网络音乐服务上消费,主要用户月平均消费金额在15元至30元区间,用户对于网络音乐消费的认可以及用户付费听音乐习惯的养成是国家有关政策的加强以及公民版权观念加强的体现。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垂直化服务和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而知识付费就是在知识共享、网生内容、社群电商以及移动音频、移动直播等风口产业交织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知识付费成为新风尚的重要契机,随着亚马逊kindle、付费问答等产品相继推出,知识付费趋势逐渐形成,未来公众号等新媒体将成为内容付费变现主要渠道之一,内容付费时代已然来临。
知识付费将重新洗牌
相对于音乐、影视、文学领域内付费用户以及教育类文章、时事新闻领域愿意付费阅读的用户数量,更多的用户则更倾向于在获取专业资料时付费。
用户对专业资料的付费倾向性是远远高于其他需求的。音乐、文学、影视等行业通过近年来产品更新及内容维护,积累了大量用户,并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如今通过内容付费完成行业变现模式的转型,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行业内重新洗牌。
知识付费的发展也对知识生产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用户选择内容付费的主要原因是在于提高自身素养、获取消息资源,因此,内容的专业性、对用户粘性的准确捕捉将成为内容付费运营者长久有效运营的前提。
以付费订阅为例。
本次苹果取消了iOS端微信公众号文章的赞赏功能,微信付费订阅功能也再次被提了出来,keso在36氪开通“开氪”的时候,马化腾曾证实了微信付费订阅功能,但根据之前微信公众平台相关功能的惯例,即使此功能开放,也极有可能按照以往邀请制的方式来逐步推广,当然,第一批受邀用户必然是那些“实力、时机和包装缺一不可”的头部作者。
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微信支付普及后的爆发力让人惊叹,在内容商业化发展前景上更是令人期待。付费阅读作为一种原创保护方式,可以鼓励内容创作者创造出更多优质内容,并且持续不断的输出。
付费订阅模式开启后,对内容资源独特性与专业性的考验会更加高要求。
从得到专栏、微博问答等知识付费的读者反馈情况来看,过分追求商业化导致内容不精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新问题,如何在保证量的基础上保证对质的把控成为知识付费运营者面临的新问题。
知识付费面临新的问题
在内容付费的初期知识泛娱乐化。
少数知识付费平台为获取流量,紧贴明星效应,通过满足用户的猎奇窥探心理提升文章阅读量,严重背离了知识分享的初衷,对众多拥有知识盈余的专业人士产生了挤出效应,甚至出现高质量用户逃离现象。
知识付费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内容抄袭现象。
假如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功能上线,那么后续平台的监管能力亟需提升,避免出现抄袭成风现象,保障内容原创者利益。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知识共享时代催生出知乎live、分答等共享知识平台,海量信息虽然解决了原有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催生出信息泛滥现象。内容付费作为知识价值体现形式,为全民提供甄别信息真伪的平台,提供专业信息指导,加快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发展。
现在,大量做号的养号狗,为了获取流量,将优质的付费内容简单盗窃、二次加工转卖催生出的灰色产业严重伤害了优质知识生产者。
知识付费解决不了体系化结构化问题。
知识付费内容产品只是完成了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而且大部分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想要从理论到认知,只有读者亲自去实践才能实践知识的最终效果。
而从知识的效果上来看,知识内容只能解决认知的问题,可以让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可以让你知道你之前的方法是错的,或者是无效、低效的,本质是一种相对科学的认知某类问题的方法论。
但是知识付费是没办法满足解决深更问题需求的,能够为知识付费的用户,一般诉求往往比较强烈,碎片化的知识难以满足他们,只能通过线下的教育和培训来解决,当然这又面临无法规模化的问题,这是知识付费分享平台所不愿意做的,比较好的弥补方式是增加具有即时互动性的线上直播,而此类平台又不可避免的面临监管问题。
内容监管审查亟须创新。
当前知识付费分享主要还是以语音问答、直播、短视频等为主要形式,强调互动性、即时性,与之相适应的审核技术不成熟,带来了监管风险。
今年以来,各大直播平台频频爆出付费房间“黄鳝门”、“造人门”等不雅内容,如何确保这些私密的付费内容是合法的、健康的是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传统的监管方法对现如今的科技发展有些力不从心,对于监管方式的创新同样考验着监管部门。
为了促使行业良性发展,去年一整年,随着对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违规行为的查处,以及一系列互联网直播、互联网视听节目、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出台,关于知识付费的政策监管也随之不断完善和收紧。
知识付费行业将会爆发
知识付费作为新型消费升级模式,在用户兴趣捕捉、内容消费观洞察能力上已经完成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信息从“收费-免费-收费”这一循环过程中走向价值化,在互联网各大垂直领域中,专业知识将是内容付费的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用户对个性化服务需求愈发激烈,内容付费平台将推动个性化问答付费市场的来临,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作为推动付费市场的主要力量,目前已有的知识问答平台大多注重扩大平台影响力,在解决网民个人问题能力方面有待提升。
归根结底,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本质还是培训和教育,轻量的碎片化的收费知识是否会成为线下教育向线上转化的一个入口?所以,做知识付费应该摒弃媒体属性的观点,而是要从线上教育的思维来考虑,围绕着跨界学习、终身学习这两条新的主线趋势发展。
以前只有少数人能创造知识和生产知识,而现在更多人可以有互惠加入到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中来,或许在不久的未来,将会达到所有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状态,也就是消费者即生产者。
上一波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知识付费提供了可能,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及沉淀为知识付费的爆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新的知识形式会在互联网上不断生发,新的技术模式都会促进新的知识付费形式的出现,比如VR,所以知识付费的爆发指日可待。
对知识付费的未来,我们有理由无限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