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得了坏情绪……(听书分享)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木_00d1

        随着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不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对个人学习成长以及社会定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我们这个社会残酷的经济浪浪潮,每个人像一个陀螺,永远没有停息的转动着。稍有懈怠,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一天天长大,镜子中的自己也年岁渐长、日渐老去。心里的渴望和财务自由却遥不可及,不知道什么是个尽头。

        无数个夜晚,焦虑,自卑,急躁,甚至贪婪等各种不良情绪向我们袭来,令到我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是我们要求得太多了吗?显然不是!

      一、焦虑,急躁,贪婪的情绪。

      我们国家提倡灌输的教育形式,就是对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好,我们反复的说,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的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到它的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这样的文化不鼓励我们去思考问题,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一些,诸如:家庭、赚钱、偿还贷款、买车、送孩子去上兴趣课,等等,这些永无止境的琐碎事情里,就是为了活下去。因此我们不习惯的退后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来问,就是这些吗?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吗?是不是还缺一点什么呢?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对新的东西充满了占有欲的人,他们想拥有新的汽车,想拥有新的财产,想拥有新的玩具,然后沾沾自喜的向他人炫耀。但其实这些人的心里是渴望得到爱,但又得不到。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无法行得通的,不管我们拥有多少的财富或者权势,钱和权力都无法替代温情。爱、善良,温柔或者朋友间的亲情这些都是无法通过物质的东西替代的。

        对于不让我们感到心安理得的文化,我们需要十分的坚强才能说,如果这种文化没有用,就别去接受它。

        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

        我们需要这份醒悟。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每个社会都有它的问题,女人应该苗条,男人应该富有,别去相信它。我们应该为建立自己的小文化而努力,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因为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应该关心我们内心———我们的自己过得如何,我们的生活核心都是我们的爱人和爱我们的人,而不是这个浮华的世界。——《相约星期二》

二、自卑感

        ①全世界85%的家庭都是不健全的,所以我们就没什么特别的了,是吧?自卑感人人都有,无论是否成功人士,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自卑感。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每个人都有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这称为追求优越性。当一个人无法达成理想时,就会产生自卑感。

        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如果处理得当他反而可以促使人们努力和成长。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从此下定决心付出,加倍的努力,那反而是一件好事。

        但是如果因为自卑感而丧失向前迈进的勇气,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就会陷入复杂而反常的自卑情节当中。

        自卑情节是指把自卑感当作借口来使用,常挂着嘴边的话就是“因为什么,所以才做不到什么”。比如说“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

        这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自卑感会变成一种改变自我的动力,而自卑情结却造就了不想改变的借口。

        所谓的“追求优越性”,并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而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不与别人竞争。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与“理想的自己”比较。

        ②自卑感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竞争意识。有竞争的地方就有胜者和败者。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的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世界都看成“敌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是自己的失败,从而无法真心祝福过的幸福的他人。而自卑情结就会随之产生。

        而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他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且不能信任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但实际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关注你吗?会24小时监视着你吗,虎视眈眈的寻找攻击你的机会吗?恐怕并非如此。书中说了一位年轻的朋友,据说他少年时代总是长时间对着镜子整理头发。于是他祖母对他说:“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之后,他便活得轻松了一些。

三、情商

        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既触手可及,但又不踏入对方的领域。

        按照《被讨厌的勇气》书里的划分,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

①工作课题

        世界上不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如果从距离和深度来考虑的话,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门槛最低。那些害怕工作的人正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害怕受到他人的指责和批评,害怕被人认为无能,而并不是讨厌工作本身。

        工作并不是用来讨上司欢心的事情。如果上司毫无理由的讨厌你那是他的课题,你没有必要迎合他,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如果你能够这样理解事情就会截然的不同。

②交友课题:便是指脱离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由于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纯粹依靠彼此心灵的契合,这样的关系更难以开始和发展。朋友的数量没有任何的价值,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在人际关系上有一个非常烦恼的集中点叫做“认可欲求”,即寻求得到别人的认可。

        人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很多情况下都是受到赏罚教育的影响。

        如果说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没有人表扬也没有人在意,那么我们就会很失落或者是下定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要知道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这不是自私,在犹太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会有谁为自己而活呢?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和评价,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舍弃真正的自我,那最终只能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

        所以我们得对我们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别人如何评价,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也无法左右。

③“爱的课题”是,当人们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时,双方的言行就受到了约束,但是相互约束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真正的爱就是无拘无束,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是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那我们该怎样面对爱的课题呢?首先就是不能逃避,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必须勇敢面对,不可取的就是止不前。

      而妄加干涉是一切人际关系矛盾的起因。在亲子关系中,学习本是孩子的课题,很多父母的强迫就是妄加干涉。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你着想”的旗号,但父母的行为有时候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面子,他们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自己。正因为孩子觉察到了这种欺骗行为,才会反抗。正确做法是,告诉孩子学习是他的课题,父母会随时为他提供帮助,虽然会担心,但不能过多关注,也绝对不能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反过来,同样的,做为孩子的我们,假设我们的父母异常激烈的反对我们所选择的工作,甚至用断绝亲子关系来威胁我们,我们是不是也很苦恼呢?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心中父母对自己的“不认可”,我们就会轻松很多。因这个是父母的课题,我们根本不需要在意。

        所以,通过以上三个课题而言,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我们真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首先请弄清楚各自课题的界限。然后,丢开别人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的第一步。其次,课题分离并不是为了疏远他人,相反,它恰好是为了缔结良好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分子。

        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上去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竭力迎合他人。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种认识并没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对于只关心自己的人来说,他人只是“为我服务的人”,他们甚至会认为大家都应该优先考虑我的心情,为我服务。

      但是,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因此,当期待落空时,他们往往会大失所望,产生“那个人不再是朋友而是敌人”的想法。

        正确的做法是主动迈出第一步,融入到社会这个共同体中去,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来为自己的服务,而是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真心诚意的祝福别人,不要因为少数人讨厌自己来否定自己的人生。做好自己,接纳自己,喜欢和讨厌都是别人的课题。不要活在害怕关系破裂、害怕别人生气的恐惧当中。

        当我们在了际关系中遇到问题或者找不到口时,不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的社会共同体的声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