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要“害怕”
5月29日,做为工作人员,有幸参与到一场优秀校长培养的遴选过程中,旁听到20多位中层以上校级领导干部培养遴选的面试环节。
其中,一位年轻老师让我印象很深。这位老师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一进门就非常热情的向大家介绍自己,并表示面对这场选拔,虽然自己很年轻,但不会惧怕。对于未来教育事业行进中的困难和未知,她也有勇于挑战和应对的信心。
亦如前行中的圣斗士,热情、开朗、自信,让我想到年轻时的自己。
于是考官问了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会害怕”?
这位老师说,“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东西。因为我年轻,还有很多机会让我去尝试和修正,困难也就无所畏惧。”(她大致说的是这个的意思)。
这里不多说活动的背景,但就遴选的活动,我个人认为,考核的是大家对自我觉察、认知和评判的能力。我们一直说方向(目标)比努力(过程)更重要,但同时更要清晰地明白自我评判(匹配)的重要性。
反观这个问题,我认为考官背后的逻辑指向的是“我们应该秉承着对教育这份职业的敬畏,害怕是的对教学和学生未来的恐惧、对家长期待的担忧、对过程中与他人相处融洽的焦虑”等等。
我们赞美勇气、肯定激情,但更多的是要做事情。只有当自己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行动才会变得有方向,才会审视评判自己,进行“自我认识”。
美国著名的教师、活动家帕克·J·帕尔默所写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就提到“教师的自我认识是通达学科和学生的前提与途径。忽视了教师心灵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成长,任何试图改善教学的手段都将是徒劳的。”
其实,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从事其他行业,过程中都是无尽地相遇、不断充实、不断更迭,从而成为“完整的自我”。当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时,我们可能最多只能达到一个平庸的阶层。
未来行进的路上,保持一份“敬畏和尊重”是起码的标准,最终的勇气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来自于内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