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古建情怀
一直想写点学习古建筑的心得,每次都各种理由推迟延后。不是因为别的,每次都觉得自己学的不够,再说本人也不善于文墨。好在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说过“做一个勤奋的人,阳光的第一缕初吻是洒在勤奋人的脸上”。于是决定写上点东西。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工作,我是一名结构设计师。我很热爱我的结构设计职业,也一直没有减弱工作热情。所以学习古建基本都是中午同事休息和周末节假日,想来断断续续已有三年时间了。可能是和工作有关,古建学习就没觉得有多难。作为一个搞结构的,在古建筑之美方面我很赞同梁思成先生的观点“但在技艺上,经过最艰巨的努力,最繁复的演变,登峰造极,在科学美学两层条件下最成功的,却是支承那屋顶的柱梁部分,也就是那全部木造骨架。这全部木造的结构法,也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关键所在。”
白云寺大殿上学时候没有学过建筑史,所以开始是看的同事的《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后来看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古建书籍,如马炳坚老师的《中国古代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刘大可老师的《中国古代建筑瓦石营造》、梁思成先生的《清式营造则例》及《图解》、傅熹年前辈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等。后期专门写上一篇,书籍介绍。还办了个太原市图书馆的借书卡,读了一些书。
我的藏书自学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枯燥乏味还不一定有成效。好在现在学习途径特别多,热心网友也很多耐心的讲解古建筑知识,分享古建照片,让我这个上班族足不出户领略各地古建,还能聊天互动。主要还是看书(纸质电子版都有)和看照片为主,再有关注了一些公众号读文章,潜伏古建群听大牛讲知识,学堂在线上视频网课,太原实地看古建,还听了古建爱好者连达先生的讲座,有幸得到了作者签名书。这样下来收集了不少图片。另外还有幸画了一个歇山建筑(接触古建一个多月的处女作),不但用传统办法权衡了一遍,还用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和木结构设计规范算了部分构件,并且记了笔记。几年下来笔记记了接近六本。
大殿剖面图里的每一个木构件都是按照传统做法画的,我还细心的标注了构件名称,这些名称都是古建专用术语。现在我还经常打开看看 加深一下名称的记忆。
单檐歇山大殿山西文化底蕴深厚,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山西保存了大量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表明,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计有5387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452处,位居全国第一,历史久远,类型丰富,技艺精良,数量最多,被人们称之为“古代建筑的宝库”。“地上文物看山西”,受之无愧。在山西学习古建筑有这很好的便利条件,这也让学习山西古建筑变的复杂而系统。从开始的照着葫芦画瓢的大殿到现在基本常见古建木结构都能画一画,我觉得后面的路还很长。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讲“毫不曾执斧刃以施威,尤未曾动刀凿以用事,稍习长短宽狭高低薄厚而已”
晋祠的鲁班殿从建筑到建筑史再到建筑文化,传统文化,一步走来慢慢的发现自己已经深爱上它了。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语言,到一个城市首先见到的是建筑。古建筑更是古代工匠的语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载体。他就像一位老者,时刻在诉说着他的过去。这里面有应县木塔高超的建造技术,也有晋祠圣母殿减柱的巧妙结构,还有彩绘壁画的艺术内涵,还有苍岩山桥楼殿诗句“飞雪前行苍岩山,红尘万丈桥楼殿”与古人的共鸣。让我在一些方面还有了一些拙见“法隆寺只有塔心柱时地震作用下随着地震柱子摆动幅度加大,底部会被剪切破坏(根部断裂。)只有普通层房屋叠加,也会随着地震摆动幅度加大而失稳破坏。二者放到一起,二者结合摆动周期不同,摆动幅度也不同。说白一点一个向左摆的大一个摆的小。也有可能一个向正向,一个向反向,相互作用。相互约束。耗能减震。~法隆寺五重塔塔心柱阻尼效应”
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 法隆寺五重塔 应县木塔(中空筒体结构)那巧妙的木架古人是如何设计的,怎么保证不被地震(斗拱榫卯结构耗能)大风(增加泥背厚度,加重屋顶重量)破坏的……。观察建筑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还能同时欣赏严谨的建筑布局 完美的建筑轮廓,华丽的彩绘,奇特的的藻井,精美绝伦的悬塑,漂亮的吻兽等。
白云寺近些年无论是山西政府还是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旅发展,使得山西古建迎来了新的春天。政府对文物建筑加大了保护力度,各种研学文旅企业大力开发与宣传山西古建筑。山西古建人将开启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