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良好家风:听汉风先生如是说

2019-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优祺和平

10月30日上午9点,全国中华经典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届十佳国学书院——徐州彭城书院明伦堂内,座无虚席,掌声阵阵。百余名老年朋友汇聚于此,聆听国家优秀社科专家、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关于如何建设好家风的专题讲座。先生高屋建瓴的观点、谦和有礼的状态、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获得了现场听众的一致称赞。大家纷纷表示这一课虽然来得有点晚,但是意义重大。

这一课,汉风先生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如何建设自己的家风?家风的形成关键在哪里?老年人在构建家风的过程中究竟可起到什么作用?先生说:“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在时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重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祖先们为子孙后代树立的价值准则,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谆谆教诲。每个人的性格、品行都与家庭教育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今中外,凡圣贤大德、卓越人士等莫不是从小受到良好家风的熏染,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生发出生命的正能量。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因此,家风建设重于泰山,刻不容缓。”

汉风先生说:“每一个家族的家风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社会实践,经过一代又一代先人不断总结,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比万两黄金更金贵。有一幅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这对联告诉我们,家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一代人之力,所以作为后代子孙应该对祖先遗传的良好家风加强保护,发扬光大。” 在谈及如何建设好自己的家风时,汉风先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孝悌为本;第二、忠厚传家;第三、诗书继世;第四、耕读并重;第五、勤俭持家。”

先生强调家风铸本,孝悌为本。这是圣人对我们做人的教诲,也是良好家风形成的根本。《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孝者,敬父母也,悌者,善兄弟姐妹也,欲要以仁立身,必要先懂得孝悌之理。在这里,圣贤把“孝悌”提高到做人之本,爱人之本的高度,究竟为何呢?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经》中也有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这是推己及人的道理。

先生说,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里,一直倡导“八德孝为首,百善孝为先。”因为一个大孝之子,做人处事首先考虑到“会不会玷污父母名声?会不会让父母担忧?”比如年轻气盛的人准备去和人打架,但一想到:“我若把人家打死了或者伤了,要么偿命,要么坐牢,那父母亲怎么办?如果别人把我打残疾了,那父母岂不更痛苦?”他自然不会逞一时之气,毁一生之福。这是一种不可想象的约束力。我们常说,小人靠法律,俗人靠条律,君子靠自律。心中装着父母,时时都会自律,这个人已经走上了君子之路。所以,“孝悌”这个本守住了,做人的良知也就守住了。这样才能去敬人、爱人;才能摒除犯上作乱,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接下来,汉风先生畅谈了“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两个方面内容。他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意思是拥有忠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经久不衰,就像诗书能够在世间流传如此绵长一样。此联是从德、智两方面言说了家道传承的关键。上联强调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下联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做人为何要忠厚?忠,就是抱一、不二,善始善终。做到了忠,才会有义、诚、信、贞、直、正、贤……这些品格的出现。厚,就是与人相处总想着给予,不愿意占人便宜。这正应了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大道。唯有忠厚做人的家风才能积功累德,泽被子孙后代。”

为何说诗书继世长?先生认为,狭义的诗书指的是《诗经》和《书经》,广义的是指圣贤的经典。它们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典范性,最有智慧,最有价值的书。因为经典都是“道”的载体,故而它的价值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如《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论语》、《金刚经》、《坛经》、《圣经》、《古兰经》等等。一个家庭若形成读经诵典的风气,那么子孙后代都会与圣贤牵手,从而明道、悟道、弘道。这样的家庭哪有不兴旺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朱子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曾国藩家书》“凡人皆有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我们看看是不是所有著名的家训都在强调这件事?

关于“耕读并重”,先生说我们要结合时代来理解。传统中国崇尚耕读文明,所谓“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耕”指从事农业生产,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礼义,修身心,立言立德。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前面已经阐述了,这里着重说说“耕”。大舜耕田虽是家喻户晓的劝善故事,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圣人都是从耕田起步的。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见贤人也离不开耕耘稼穑。耕读不仅是指半耕半读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追求。现在,我们无需刻意去追求种田耕作,但是不能不接地气,不能让子孙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与风气;要让子孙明白自己奋斗出来的才是真幸福!

最后,汉风先生给大家解说了“勤俭持家”的重要性。他引用了古人的两幅对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家道传承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代败家,三代不复!我们的先人在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实践中总结出合于道的常言俗语,留给后代子孙。“和谐门庭春常在;勤俭人家庆有余。”说得多好!“勤”就是通过劳动多积累;“俭”意为花费之时重节约。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家有的是钱,不差钱。用不着节俭。”岂不知有钱是物质层面的事,节俭是道德风尚层次的事。节俭是一种美德,与有没有钱关系并不大。周润发有没有钱?他坐拥上亿财产,可是他出门坐公交车,挤地铁,亲自去买菜。然而他做公益事业却很大方,承诺会将56亿财产全部捐出。这是“忠厚”之德啊!

家风的形成关键在哪里?先生掷地有声给了四个字:“上行下效!”这也回答了老年人在构建家风的过程中究竟可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怎么教?古人注重身教、言教、境教,三合一;认为身教胜于言教。《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后汉书》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一个家庭的长辈若能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就是良好家风形成的开始,子孙身置其中,如沐春风,如食甘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会被良好的家风濡染,形成君子品性、士人品格。这样的家庭还愁不兴旺发达吗?

愿每个家庭都能端蒙养,重家教,建设良好的家风,形成和睦友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慎终追远、书香满堂、勤俭持家的家庭氛围,并吉星高照,恒昌永续。谢谢!【题图为10月30日汉风先生在明伦堂讲学现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