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
几年后再读《明朝那些事儿》,对于我这个老阿姨来说,和第一次读基本没什么区别,看完就忘(说到这儿想到看《老友记》,刷了不下5遍,每次都看的津津有味,还会忘记情节)。记得第一次看是在高中时候,但是那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耐心看完,那个时候看《明朝那些事儿》,是想显摆我看过,和同学有吹牛的谈资。现在工作了,再把这7本书捡起来看,除了历史,更多的看到了其他的东西。
有人说,当年明月过分夸大孙承宗的作用,对海瑞的评价有失公允,黑化明宪宗、万贵妃,说他对日本战国史的了解不够,对文官集团满足网络意淫,但这些都不是我在乎的。我对历史不够了解,无法对人物作出公正的评价,也就更不能评判当年明月对人物的评价。但是无论如何,通读七本,我看到的是当年明月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不以成败论英雄:黄道周,搅黄明朝跟皇太极谈判的一个人,谈判不成功,意味着明朝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这个人固执、不识时务,自称“大明孤臣”,任谁去看都是一个讨厌的老顽固;但当年明月告诉我
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所以,当你看一个人的时候,他是立体的,或许他的错误的,但他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道义。
当年明月是一个能从史实看到更多的作者,他的思维经常会让人出其不意。
海瑞将胡宗宪的儿子五花大绑送到胡宗宪面前,并附信一封
胡大人,我记得你以前出外巡视的时候曾经说过,各州县都要节约,过路官员不准铺张浪费,但今天我县接待一个过往人员的时候,他认为招待过于简单,竟然毒打了服务员,还敢自称是您的儿子,我一直听说您对儿女的教育很严格,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呢?这个人一定是假冒的,败坏您的名声,如此恶劣,令人发指,为示惩戒,他的全部财产已被我没收,充入国库,并把此人送到你那里去,让你发落。
其实我看到这里会觉得海瑞虽然一根筋,但是还是蛮聪明的,但当年明月看到的是“胡宗宪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禁哑然,这就是人与人的区别,服!
我是在刚刚看完的,看完第七本最后一句,泪目。虽然已经忘了书里的人物、情节,但是为了记住这一刻的心情,匆匆写出本文。
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有的时候,我会羡慕别人在大城市的成功,也会羡慕很多好友在老家经常约饭玩耍。而我,在北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平日联系好友全靠电话,不能常见面约饭,更看不到人生应有的买房买车有孩子的前途,很迷茫。
但是和老公一起奋斗,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啊,失败也好,成功也好。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熟到不被外人灌输的所谓的“成功的人生的样子”的话语所影响;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熟到不去羡慕别人的生活方式,坚持自己的选择毫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