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的国学课——中庸(第二十一讲)
哀公问政是《中庸》里篇幅最长的一个章节,讲到这里,已经讲了一多半了。孔子确实是一个好老师,从做人、识人、用人等方面层层深入,层层递进,讲了很多内容,可以说是细致入微而又深入浅出,作为鲁国的管理者鲁哀公,孔子为他做了非常长远的规划,很多内容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实用也非常有用的,可操作性非常强,既有能上手的方法论,又有能解决心态和意愿的心法,讲到今天这里,孔子基本上为鲁哀公讲完了治国的技巧性的东西了,现在开始讲做人做事的细节了,看看孔子四怎么为鲁哀公分析的吧。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豫则立”的说法,我想我们很多人都听到过,它的出处就是《中庸》。孔子说了,姬蒋同学啊,你要记住,做事情之前要计划化,策划好,不要拍着脑袋胡来,计划化才能做成,没计划的乱来就废了。不过很可惜,一葫堂主见到的现代企业里拍着脑袋乱来的职业经理人太多了,统称为“三拍干部”,哪三拍呢?领任务的时候不过脑子拍胸脯保证,做计划的时候不思考拍脑袋乱来,看着快完不成任务了,拍屁股跳槽走人,如果职业经理人都如此,这个世界估计就完蛋了。
所以我们看,孔子说的很清楚了,说话前过过脑子,好想想想,就不至于尴尬,不至于聊天的时候把天聊死。做事情的时候做好计划,规划好,把可能的出现的问题都做卷应急预案,就会出问题,也不会遇到困难可瓶颈。再往深层次讲,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事先定好步骤和规则,一步一步规划好,这样就能按部就班地有序推进,也不至于在行动时慌张。再往深层次讲呢,讲到道的层面,或者说,讲到企业管理者的层面,作为管理者,事先把规则规章,各项管理规定都制定好,都整理好,这样也就不至于让自己陷入绝境。一葫堂主见过很多职业经理人和一线员工队伍的纠纷,基本上都是因为前期规则不明确引起的,小到一个部门,大到一个企业,甚至国家都是如此。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说到这里,孔子话锋一转,针对鲁哀公问政的问题,又返回来说了,其实治理好国家是方法的,其实并不复杂。鲁国之所以出问题,源于哪里呢?源于不信任,下级都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了,老百姓怎么能治理好呢?我们看看历史是不是这样呢?汉武帝能把匈奴各种秒杀,是因为手下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值得信任牛人,汉武帝愿意放权。宋朝老打败仗为什么呢?皇帝怕军官,不给权利,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所以一败再败。明朝末年就更过分了,皇帝对官员的不信任已经到了设立东西厂加御史的程度了,而且东西厂和御史还不和,朝野上捕风捉影的八卦流言满天飞,何来安定。
企业也是一样,我们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管理者,既然要用人,那就要充分放权,自己要做的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三个“前定”罢了,应急预案做好,赏罚规则定好,过程中偏离了,能矫正回来,能让下属感到信任,能让基层管理者充分发挥自主权和主观能动性,企业自然也能做好做大。
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基层管理者又怎么办呢?上级就是不信任怎么办呢,上级就是个疑心病极重的人怎么把呢?别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上级不信任是有原因的,孔子也讲了获得上级信任的方法。我们看,这里孔子说了,想让上级信任是有方法的,什么方法呢、审视一下自己啊。身边的同事、朋友都信任你把。敢把重要的大事交付给你帮忙吗?如果连身边的同事、朋友都不信任你,关键时刻都不敢让你帮忙,你又怎么可能让上级信任呢?
怎么让身边的同事、朋友信任呢?这又要进一步讲了回家去看看,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对待自己的亲人是否好,如果连自己家族里的这些亲人的关系都处理不好,怎么呢能处理好同事和朋友的关系呢?儒家思想之所以至今还能实用,还被全世界学习,最关键的就是他好用,很容易落地,儒家教我们的东西,永远都是从自身,从家庭和家族出发来推而广之了,企业社会甚至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啊。今天我们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特大的大家庭,所以儒家一定是能用好用的。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我们再往下看,孔子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反复给鲁哀公讲了两次了吧,这里有由外讲到内了,说处理好家族关系也不难,也是有方法的,还是看看自己,问问自己的内心,跟自己的家人、亲人、族人交往的时候,心诚吗?真诚吗?如果对自己身边的人都不好,都不真诚,那何来的其他呢。
说到这里,很多恋爱中的男女,最关心的就是对方是否靠谱,有些人甚至借助占卜,其实没那么麻烦的,看看对方对自己的亲人和最亲密的朋友什么样,那就是将来对你的样子,所以,识人用人,看家庭关系看朋友关系,很容易准确判断的。说道这里,孔子又回到自身的修为上来讲了,说什么是自身的诚心呢?怎么做到呢?那就姚懂得仁善了,仁善是儒家的精髓了,注意哦,儒家讲的善,可不是懦弱的滥好人哦,“止于至善”这四个字,在《大学》里讲的非常清楚,是有具体执行标准的,不明白儒家的“善”,也就做不到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好吧,我们继续说诚的问题。孔子怎么说的呢?诚是什么呢?诚是天道,是上天的法则。落实诚的行为,遵循天道而真诚的待人接物,这就是人道道了。真诚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孔子说了哦,真诚的人,不需要非常努力也能达到目标。
同样的一件事,不真诚的人或许要十分甚至十二分的努力,真诚的人,七八分努力就可以达成目标了,不仅如此,一念心诚,做事情不用非常拼命就能有好的收获,读书学习不用绞尽脑汁思考就能学有所得,所以能做到天道的诚,就可以从容不迫了,做到了天道的诚,凡事从容不迫而又能遵循中庸之道,这就是圣人了。孔子在这里最后总结了一句,什么是诚呢?既然选择了善,就要有恒心和毅力,从容不迫地坚持下去,坚持做,就这么简单。
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一葫堂主想告诉各位朋友,以上(包括以后)对中庸的解读,是站在职场人的角度来看的,与传统经典解读出入会很大,还请见谅。
以上文字内容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