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乾隆大帝的第一人并非是易中天,而是这个人,大家都认识
中国没有人不知道乾隆大帝,更没有人不知道易中天老师。
这二人原本就没有什么关系,结果因为一次被点评,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对乾隆大帝功过是非的骂战!这场骂战的导火索就来自于易中天老师对这位千古一帝的三个字的点评——“王八蛋”。
凡是听过百家讲坛的都知道,易中天老师点评讲述历史一向以语言犀利而著称,据网上信息报道:易中天最近在一次讲座中语出惊人,骂乾隆皇帝是王八蛋,60年来没干好事。
结果正因为这句话,易中天老师被乾隆的后人起诉了,当然,起诉易中天老师的人其实也不能说是乾隆的后人,应该说是被努尔哈赤的后人,根据他本人的介绍就是这个人属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后裔:爱新觉罗焘赤,他是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后裔,目前易中天老师没有做任何回应。
论乾隆,骂声从中立到最后的基本一边倒
其实评价皇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骂一个朝代的皇帝也不是一个新鲜事,但是仔细看看,清朝的皇帝往往被骂的是最恨的。
这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最接近世界近代发展历史的王朝,也是签订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王朝。这一点,谁也无可否认,因为这是教科书书明确记载的,而且当时的中国国情也确实如此。清王朝的国情发展的如此糟糕,最高统治者肯定撇不开责任。所以,清王朝统治者被骂,根本不是现代互联网上就开始有了,民国时期就一直再有。
国父孙中山就是骂清朝政府的第一人!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务要“一洗而去”“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
鲁迅,也喜欢骂清朝皇帝。包括蔡元培、胡适等等,不过大多数人基本上是针对当时的满清政权,范围比较模糊,鲁迅也许是第一个对乾隆皇帝最早提出了异议:所谓的康乾盛世很有可能是统治者通过文字狱的手段掩盖了真正的记录,四库全书并不是全部的历史,那是经过乾隆删改的历史。
由此可见,骂乾隆的第一名人并不是易中天。
可是有一点无法否认,那就是建国之后,乾隆大帝起初是没有多少争议的,他自称十全老人,文治武功都达到当时的王朝鼎盛时期,这种评价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肯定表述。尤其是清宫戏的发展,最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由郑少秋主演的“戏说乾隆”,这部戏在当时也是红遍中国,乾隆皇帝也由此变成了“康雍乾盛世”的标签化帝王。
但随着历史文化领域的发展,以及中外文献的出现,乾隆大帝的形象应该是在新世纪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当初的赞誉,变成了中立,后来由中立转变成骂战!
这主要是来自于一个叫《我看乾隆盛世》的一部书,起初叫《中国旅行记》,作者叫约翰·巴罗,他是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中的一人,他也是马戛尔尼使团总管。他是在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来到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正是因为这本书的记录,中国乾隆皇帝的形象开始发生扭转。
众所周知,在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还在赞美中国的富庶和繁荣,短短一百多年之后,西方人对于大清的描述就是“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这是多么明显的对比,而且这种对比还出现在传说中的“康雍乾盛世”这个历史时代。
随后,又有学者开始揭露“盛世的秘密”。
清朝,皇帝将“以盛世指称当朝”这种用法推向极致,其使用次数,远超此前历代之和。有学者统计,“盛世”一词在康熙五十六年的《万寿盛典初集》出现73次,在乾隆三年的《世宗宪皇帝硃批谕旨》出现52次,在乾隆五十年的《钦定千叟宴诗》出现39次,在乾隆五十七年的《八旬万寿盛典》出现62次。其中,常见的多是“恭逢盛世”、“盛世丰年”之类的陈词滥调。如《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所收,胤禛在雍正六年的谕旨中,即有“当此太平盛世”之句。
甚至到了晚清,已是内忧外患,清朝皇室也依旧处处以“盛世”自居。比如,同治十三年,“皇太后四旬万寿”时,清宫所制乐章是:“皇帝仁孝兼隆,圣母万福攸同。盛世人民乐恺,清时景物照融。”(皇帝棒棒的,圣母皇太后也棒棒的。盛世下的百姓都乐开了花。)再如,光绪十五年,载湉“大婚”,乐章中又说:“平治修齐逢盛世,中宫位定采蘩时”。
假如上述所说属实,那就说明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只是自取其辱的骗局。
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
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总兵痛快地答应了。英国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
导致中国近代屈辱的结果,清王朝到底谁应该负更大的责任?
谈起乾隆,我们总是想到的是关于乾隆晶晶乐道的情势,或者是与和珅、纪晓岚、刘罗锅的传说斗智史。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乾隆打击贪污腐败的功绩,可是腐败并非是易中天老师痛恨乾隆的第一理由。
《中国旅行记》在马戛尔尼眼中,什么盛世,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马戛尔尼在出使日记中说: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从这本书中,其实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乾隆王朝是有改变中国的机会,因为马戛尔尼的目的就是商贸合作、政治对接。假如谈成合作,也许乾隆大帝真的就是改变中国第一人的皇帝,可惜的是乾隆大帝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
也许,这是易中天老师痛骂乾隆皇帝的主因所在:有机会改变,却放弃机会,所以才导致中国近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屈辱历史。
不过这只是小编猜测。
即便乾隆被骂,但是不可否认,他确实是“千古一帝”,但只是一个标准的古代“千古一帝”
早年乾隆对官员也是比较严厉,但对百姓开发的惠民政策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注重灾情,用于救灾的款项远远超出康熙雍正时期。雍正13年间,用于江南赈灾大概在143万两;乾隆18年就已经用了2400多万两,康熙和雍正用于救灾的的漕粮不超过600万石,而乾隆20年间就超过1000万石。乾隆对于百姓的灾情远远比其他皇帝更重视,可以说乾隆当政时期是历代以来救灾最及时,花费最多的时期。
其次,乾隆时减免农民税款最多的皇帝。刚登基就免除了拖欠十年以上的农业税,整个乾隆当政时期,共少收了农民白银约2亿多两白银。当时清朝一年的税收不超过4500万两,减免力度不可谓不大。与此同时,还大力推广红薯,玉米高产农作物,使得粮食产量大大提升,缓解了当时由于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压力。
最后,就稳定边疆,最重要的功绩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就是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统一西域,命名为“新疆”,设置伊犁将军作为新疆的最高军事长官。这时候的清政府对边疆和少数民族是强有力的管控,远超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汉族的王朝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对边疆都是处于轻视心态,打不过就以怀柔政策,给予一定的钱财绢布或是和亲来安抚少数民族。
乾隆也是人,是人必然有很多错,但最不应该的就是对海权的轻视,对外贸的打压,对文化精神的摧残,对科学技术的漠视,尤其是对明代人所撰的《军器图说》,此书乾隆时被禁毁。上面有一句话叫, 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 康熙年间,外国传教士南怀仁授命制造了火炮566门火炮,然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清朝逐渐开始限制火器的发展,甚至一度认为,火器都是一些奇淫巧技!尤其乾隆晚年,曾经提到,要是军队全面火器化,满洲人的“马上定天下”定会动摇,就会失去治理天下的权力,毕竟满洲人不足百万,而汉族人却有上亿人!为挽救他们所谓的“马上定天下”,乾隆皇帝居然下令八旗军废用大炮等热兵器,以增强大刀、长矛的使用,可谓是荒唐至极,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