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旅//《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这本书是由美国海战学院的国家安全事务教授、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托马斯.M.尼科尔斯撰写的关于信息时代下,人们的无知、自恋与傲慢是如何拉锯专家与普通民众、专家与民主之间的鸿沟,对一个国家整体产生的影响。
这个本书主要是讲随着信息技术及其教育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便利性越来越便捷,面对海量的信息,这使得人们在自恋的和误导性的知识平等主义立场上对任何事件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点可能并没有任何客观、真实的事实或者数据作为支撑,人们都可以表达出来,尤其是网络的匿名化和传播性,导致各种网爆或者愤怒事件,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就好像信息茧房,让人无从下手,无法辨别什么是真实、客观有用的信息。
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带来,大家都可以通过谷歌或维基百科搜素海量信息,每个普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和医生、律师一样的知识。所有的声音,即使是荒谬不可正确的,也要求被平等的考虑而对立的态度则被认为是精英主义。
这本书主要分为六个章节,作者从专家之死这个引言提出相应的研究问题,然后分别从
第一章:专家与平民
第二章:沟通这件事,怎么就变得如此累心
第三章:高等教育:顾客永远是对的
第四章:我来帮你“谷歌”一下——无限的信息是如何把我们变得愚蠢的
第五章:“新”新新闻学的种种
第六章:当专家错了
最终的结论主要论述:专家与民主
从各自章节的标题基本上可以判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作者指出,反对专家运动的发生有很多的原因:一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便捷性;二是高等教育中的“顾客至上”思维;三是新闻产业的娱乐化。更加诡异的是,信息的民主传播,而非受教育大众的培养,反而开始产生一批一知半解的、愤怒的公民,他们公开指责智识的完善,这与美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反智主义思潮不谋而合。
其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虽然是基于美国社会现实所写,但是我对于其他国家的人,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和反思,我们也生活在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每天各种海量的信息涌向我们,我需要学会如何辨别什么信息是有用的、真实的、客观的?而不能盲目的相信一切,也正是因为信息的便利性,有时候让我们有事情也只想百度一下、谷歌一下,忘记自己独立思考能力,逐渐的养成一种偷懒行为,不想动动大脑,简单的从网上搜索看到就以为是可以用的内容,成了网络拿来主义的代名词。
也正是因为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上网查询到就觉得自己比一个在某一领域扎根多年的人是一样的了,甚至可能自己的表达能力很强,觉得自己还更胜一筹,这是一种对专业知识的不尊重,虽然我承认专家也有各种判断错误或者是失误的时候,但不能否定其在这个领域的积累与贡献,有的专家是保持着极强的开放性和学习能力的,一直在自己领域深耕,让自己能够专业的看懂和解读这个问题,这是需要一种对专业知识的敬畏,你可以批评怀疑,但请拿出客观的事实依据,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后在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