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互惠散文我们爱写日记

写作,我尚未探得皮毛

2019-03-14  本文已影响354人  苏叶叶

01

如果把写作看成一动物,那么它也有跟动物一样的筋骨肉皮。

写出来的作品的价值观是筋,它可以发出贯穿整部作品的力量;行文框架是骨头,支撑引领着整部作品的走向;叙事技巧是肉,是作品的着力点;最外层的语言是作品的皮,是能一目了然的,是整部作品的脸面。

这是一位叫刘杨的媒体工作者写的一本书——《学会写作:成为真正会表达的人》里的其中一章节的比喻,今晚我不写此书的书评或读后感,而是剖析自我,反省下自己在写作上究竟是个什么水平。

02

关于作品的价值观,我的理解是一部作品蕴含着什么思想,什么主题。

鲁迅先生的微型小说《一件小事》里的思想内核就是礼赞与反省,一方面赞扬歌颂劳动者,另一方面又对自我进行无情的解剖。

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的鲁迅,不仅仅是批判某些腐朽的国人,也对自己的麻木无情进行反省。

为何说一作品的价值观是筋?抛开作品思想对他人的 影响不说,它亦有足够强大的力量使作者内心得到升华。

作者在写某作品时,也不断的反省着自己,完善着自己。

而我似乎从来没有写过什么有“筋”的作品,以前尝试过写小说,也写过几十万字,但倘若有人问我写这小说,你要表现什么主题,表达什么思想?我百分之一百是答不出来。

目前我写小说的动机仅仅是看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过生活中的某一事件,觉得“哎,这事挺好玩或者唉,这事挺令人难过”,就想把它作为一个貌似能拨动人心弦的情节写进小说里,我根本不会在作品上加什么思想、价值观之类的东西。

这可能就是我开了许多坑,又太监的原因。也对,没有筋的作品,软趴趴的,根本没有支撑它面向读者的力量呢。

03

行文框架,对此我所理解是类似于谋篇布局,一篇文章的结构,比如说总分总式的结构。我似乎曾经写过有明确结构的记叙文,不知道这篇《战痘记》算不算是有结构的文字呢?如果算的话,那也不能说明我已经掌握了写作的“骨头”,毕竟当时只是心血来潮,突然就写成这样了,真的没有考虑什么总分总之类的唉。

今后写文字还是多在这方面注意一下吧,但是如果想随便写写生活感悟,那就无需考虑这方面的。

04

叙事技巧在我理解中是最庞杂的一部分,包括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叙述方式、写作手法。这么多方式、方法、手法,我至今看到都是懵的,但把它们罗列出来又感觉文章的确需要它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考虑它们,不会写出好的文章。

现在我再来简要记忆一下这么多手法、方式的含义及自问下自己有没有做到。

描写方法有人物和景物,人物描写包括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我记得以前写小说的时候,有两条技巧深深的烙印在我心里。

一个是动用五种感官去描写,每次写小说感觉不知道怎么描写哪个场面或者感觉写的很费劲的时候,我就心里反复默念着:看、听、闻、尝、感,充分调动自己的五官,想象着小说主人公在某种情况下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感觉到的是什么?闻到了什么?每次这么一思考,即便还是写的不好,但也不会那么费劲的写了。

另一条技巧就是上面说的人物描写方法,但我很多时候都想不起来要这样写。

外、神、动、语、心,跟看、听、闻、尝、感一样,我现在也是能脱口而出,但真正写的时候还是忘记,以后必须加强点。

景物描写,分为动静态、主客观、对比和反衬,在这一领域,我几乎没有涉猎过,根本就没想过要这样写,以后我去哪里旅游的时候,应该记得要这样写,这样在旅游途中,我就会仔细的观察周围景物的动静态,或者某处景物与他处景物的对比。

想到这里,突然觉得写作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要想写好,就必须细致的观察生活及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像一位医生看病一样仔细的检查,然后通过大胆的设想去诊断,或者排除诊断。

关于表达方式,我最熟悉的当然是叙述和描写,最令我深恶痛绝的议论,别看我喜欢写东西,上学时我的作文从来没写好过,因此在这方面自卑又惭愧。

叙事方式是倒叙、顺叙或插叙,这个倒是简单,但我竟仍旧不会,我曾用顺叙方式写过小说,先交代背景,再引出主人公,这样写令我感觉能流畅写下去,但是缺点是开头不能吸引人,后来我尝试着倒叙式写小说,不试不知道,一试便觉自己功力浅薄,没有了背景介绍,写的云里雾里,什么交代了,什么没交代都没搞清楚。

其他的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方式,我更是很少接触,这里我只能说,我要深入学习。

05

就像在会讲方言的家庭里成长的小孩会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一样,语言也是受外界影响很大的。

单凭我自身经历来讲,高中时期很喜欢看韩寒的文字,几乎每个作品我都会去看,以至于我写起东西来带着韩寒的风格感觉,那是高二时期,高三我就很少写,也很少看韩寒的作品,因此现在自己写的文字里没有一点韩寒的风格感觉。

大二时期,我写小说期间,不看别的东西,就看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所以我在小说里描写打斗场面,跟金庸先生写的风格很像,当然我完全比不上他啦,只是依样画葫芦而已。

后来,我又停笔了,隔了老大长一段时间不写,也不知道多久没去好好看一本书,在某天突然想起写日记的时候,在有道云笔记敲打了几行字,发现自己什么风格都没了,写的跟刚学语文的小学生一样。

前年初冬,看了东野圭吾的一部大块头《白夜行》,写起小说来,我就完全模仿东野(准确的说是翻译者)的语言风格。

现在又是很久不看东野圭吾的作品,我现在又“返璞归真”,不知道何去何从了。

语言风格,乃是文章的皮,如今看来,在写作上摸爬滚打多年,我甚至皮毛都没摸到。

2019    03    14                        于立建大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