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洪秀全几乎颠覆大清,拿破仑横扫欧洲
拿破仑无疑是19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洪秀全虽然声名没有超出国门,却也撬动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当我最初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的时候,也曾被自己的大胆或者说是荒谬所震惊。毕竟一个是世界级的伟人,一个是世人眼中中国封建社会的叛逆,虽然现在或许也有人把他称作革命者。在所有人眼里,哪怕是在那些极具民族意识人的眼里,太平天国也从来没有与法兰西帝国哪怕是刹那间地放在一起;洪秀全也自然不能够与拿破仑相提并论。但事实上无论是王朝的本质还是个人的性格特征,两者都有着诸多的共性。尤其是他们在骨子里都有那么一点古典浪漫主义色彩;都试图在推翻封建制度的过程中逆历史潮流地建立了两个封建王朝——法兰西帝国和太平天国。
从而使这两个人成为那个时代欧洲和中国的最大乱世英雄。
拿破仑和洪秀全一个生活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初,一个生活于封建帝制的之末。19世纪乱世出英雄。巨变中的世界注定将这两个人与两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
1769年8月,拿破仑出生于法属科西嘉岛。此时法国距离七年战争中的失败刚好6年。由于失去了北美、南亚印度等地区的大量殖民地,法国的巨大战争消耗无法从战争的胜利果实中得到补偿,社会内部矛盾急剧激化;最终导致了1789年的大革命的爆发。1793年,软弱的路易十六被革命的人们用他自己设计的断头台割掉了脑袋。此时已经24岁的拿破仑才获得了一个初试锋芒的舞台;在土伦用大炮打败了保皇党的反扑,也为自己轰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而这倒是要感谢他那位有先见之明的老父亲了。通过一场诉讼,拿破仑的父亲为他争回了600年前可能属于他们家族的科西嘉贵族爵位。事实证明这个争回来的贵族头衔对于拿破仑的军事生涯来说是具有决定行的意义。因为当时的法国军官必须是贵族出身。如果没有这个爵位拿破仑是不能得到皇室的津贴进入炮兵学校学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拿破仑将军和拿破仑皇帝了。
1814年1月出生的洪秀全,没有拿破仑那般没落贵族的幸运。他只能试图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无奈屡试不第,逐渐心灰意冷。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大清王朝,不但第一次被打开了国门,而且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冲击下,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落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的输入,一方面加剧了中国已有的社会矛盾,一方面激发了包括洪秀全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谋求社会变革的想法。1843再试不第的洪秀全偶然接触到了《劝世良言》,索性干脆自己成立了“拜上帝教”;在1851年发动了“金田起义”,开始创造自己的“太平天国”。
1821年,52岁的拿破仑结束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如果从1805年成为法兰西第一执政官的时候算起,拿破仑革命了16年;如果从发动征伐整个欧洲的时间算起,拿破仑拼杀了11年。1864年,50岁的洪秀全走完了其一生中最辉煌的14年“天国”之路。两个刚刚50出头的男人就走完了生命的全部旅程,却又都在十数年里,完成了绝大多数男人无法企及的辉煌或壮丽或悲壮。真不知是应该让后人慨叹生命苦短,还是更应该慨叹英雄气壮!
相比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世人更愿意津津乐道的是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创造的一次次军事奇迹,往往忽略了拿破仑的成功拥有一个曾经欧洲大陆上最大军事强国基础。我认为洪秀全能够崛起于布衣之间,挑战当时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王朝,应该算是一个更大的奇迹。更何况如果单纯从战役的规模和战争的次数上来讲,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甚至远远超过法兰西帝国。拿破仑在一次战斗中最多指挥的也不过17万人;只有东征俄罗斯是出动了50多万的大军;但在沙皇的退却战略面前几乎还没发生像样的战斗就被严寒打败了。而太平军和清军的每次大战都往往是数十万人的拼杀和上百万人的对峙;且前后激战600余次;破南京,克武汉;水路并进,可谓气势如虹。拿破仑有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三皇战役”胜利的骄傲。太平军则也有逼迫曾国藩跳水自尽的功绩。即便是在武器装备上来说,两军的装备水平也无实质性的差距。太平天国后期的太平军也广泛地使用了火炮和步枪;其骑兵的规模恐怕是法兰西的龙骑兵也有所不及。与拿破仑征服半个欧洲的功绩相比,太平天国占据大清半壁江山也是足以匹敌。
两个人的成功之路无疑都是以一场场辉煌战役的胜利铺就的;但这并不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农民,曾经支持他们的农民,曾经代表了最广大农民的利益,才是创造一切奇迹的根本。很多人认为拿破仑是资产阶级革命先驱的代表;或者说我自己曾经这么认为。但事实上真正帮助拿破仑取得成功的力量是农民。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刚刚要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的时期;也是广大农民受压迫最重的时期。刚刚摆脱宗教牢笼的农民,在民主、自由的思想影响下,迫切需要一场革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拿破仑恰恰综合了他们的梦想。那时的法国工人阶级才刚刚产生,虽然也参加了革命,但并没有成为拿破仑军队的主体。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道:“拿破仑是充分表现了1780年新形成的农民阶级的利益和幻想的唯一人物。农民阶级把他的名字写在共和国的门面上,宣布要对外国进行战争,在国内要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进行斗争。拿破仑在农民眼中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纲领。隐藏在拿破仑战争背后的实际是一场农民战争。”洪秀全的革命最初同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当时的大清王朝在鸦片战争的打击下尊威全失,巨额的赔款更是陷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可以说使绝望的农民看到了希望。1853年冬,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改变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社会的措施;其内容基本满足了农民反封建的要求和解决土地问题的强烈愿望。因此说两个人战争的最初都代表了农民的利益;本质上都是农民反封建专制、反压迫的战争。这与那个时代的世界发展存在着必然的暗合。
拿破仑和洪秀全之间的另一个共性是两个人都与基督教有着的极深的渊源;尽管一个是生活在天主教的统治下的欧洲,一个生活在儒道立国的中华大地。在法国大革命之初,革命政府虽然试图打破基督教对人们精神世界的特权,规定神职人员必须由公民投票产生。但当1801年拿破仑已经事实上成为法兰西第一执政官后,便立即与在罗马梵蒂冈缔结协约,承认了天主教作为“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的地位,其宗教活动被官方认定为“合乎公共秩序所要求的治安条例”。当然,这时的罗马或者说意大利的一部分,实质上属于法兰西管辖。1804年,得到了尊重的罗马教皇更是亲自到巴黎为新登基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行了涂油礼。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拿破仑的战争即便是没有得到教会的全力支持,也一定没有受到教会的抵制。这在传统的欧洲基督教势力范围内已经是极其难得的事情了。虽然有些奇异,但千真万确的相似是,洪秀全的革命最初也是高举天主教大旗的。传说洪秀全屡试不第,大病一场。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病好后,洪秀全通过对比《劝世良言》,认为自己是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的。于是尊耶和华为天父,基督为天兄,洪秀全自称耶稣之弟,天父之次子;成立“拜上帝教”。当然,他的这种基督教是没有得到传统基督教教廷认可的,更何况他把自己当成了耶稣的兄弟。如果罗马教廷得知这一点,说不定又会引发一场宗教战争也未可知啊!不管是否具有“合法”性,自那时开始,“拜上帝教”,也就是洪秀全眼中的基督教成为他后来建立“太平天国”的根本。
依靠农民的支持和与上帝的联姻,拿破仑和洪秀全都登上了个人生涯的顶峰;但也同样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用坐皇帝来表达自己最大的得意;从曾经封建制度的破坏者,最后又回归成为封建专制的至尊。洪秀全虽然在起义之初就提出了兄弟姐妹人人平等的口号,但从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封为了天王。虽然名字上与皇帝还有那么点不同,但本质上却没有半点的分别;无论是宫殿还是三宫六院一应俱全。文武百官称号虽有不同,但却也有人各司相应之职。与洪秀全相比,拿破仑要稍显斯文些。毕竟法国是欧洲大革命的起点。1799年的拿破仑还只是三位执政官之一,虽然另外两位只是摆设。但当打败了奥地利,重振了法国雄威之后,拿破仑便于1804年迫不及待地把王冠戴在了自己头上。他甚至还为自己准备了仿制查理曼大帝的佩剑。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两个人骨子里依然还厚重地流淌着传统封建思想的血液;同样摆脱不了那至高无上感觉的诱惑。
既然成为了“皇帝”,两者也都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运用王权的最大武器——分封诸王。最初的太平天国,除天王洪秀全之外,只封了东、南、西、北四王。后来,洪秀全一方面为了笼络人心,一方面为了分散权力,居然分封诸王2000多人。
拿破仑可没洪秀全那么大气,他是除自己的亲属不封的,即便是被分封的亲戚或非正式的亲戚,他们的名字都必须冠以后缀——拿破仑;同一个征服者的符号。西班牙、那不勒斯、意大利、荷兰、托斯卡纳和韦斯特法利亚先后成为拿破仑兄弟、儿子、妹妹、妹夫,甚至是继子的封地。其实,我们也不应该责怪拿破仑的局限,当19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革命的风暴急急而来又匆匆而去,欧洲的旧体制并没有被打破。旧的封建秩序依然顽强地存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被扫荡,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即便如此,旧秩序的幽灵以及封建君主制的怀旧情结依然飘荡在欧洲上空,久久不愿散去。当文明因为阶级的产生而诞生,成为帝王也许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为了掩盖这种“卑鄙”梦想,人们编出了许多王子和公主的童话。而他们的父亲和母亲——国王和王后往往都成了邪恶的化身,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的审判;但不能说出来。
对于拿破仑和洪秀全的结局,我们不妨再引用一下列宁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是民族的、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和反对反革命君主国的联盟的战争。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巳形成的、有生存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产生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同样,当洪秀全住进了“天京”的宫殿,也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因为他背叛了跟随他的民众。
辉煌过后是血淋漓的失败;被封建势力联合绞杀,是两者的另一个共性。虽然太平军把大清的八旗兵打得丢盔卸甲、溃败千里,但太平军的主张毕竟触动了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当满人的大清束手无策的时候,汉族的地主曾国藩组织起了湘军,李鸿章组织起淮军;再加上出于谋取在华最大利益而参战的外国洋枪队,太多内忧的太平天国最终被联合绞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样,拿破仑最初民主自由的口号和变革,让整个欧洲的封建贵族惶惶不可终日地团结在一起,依靠靠工业发家的英国提供的金钱,共同阻止着拿破仑征服欧洲的脚步;即便是这种脚步一度在俄罗斯帝国的心脏——莫斯科的街道上响起——阻止俄罗斯的变革。当士兵们不想在消灭一个旧皇帝,又不得不屈从于一个新皇帝的时候,拿破仑革命失去了力量;更何况当时的欧洲封建势力依然非常强大。最终封建统治者们完成复辟了。
拿破仑和洪秀全据传被选择了相同的结局。1821年,第二次被流放的拿破仑在南大西洋荒凉的小岛上死于胃溃疡。但人们更愿意相信,他是被英国人毒死的;目的是为了英国的霸权和欧洲长久的安宁。而根据李秀成的供述,洪秀全于1864年在清军即将攻破“天京”城的时候吞金自尽了。不同点在于,法国人后来为拿破仑举行了国葬。而洪秀全必定是被剉骨扬灰了。
被两个巨人搅乱了的世界注定要发生巨变。拿破仑不彻底和没有完成的革命,虽然在欧洲各封建王朝的联合绞杀下被复辟了。但自由和革命的思想已经在欧洲深深扎根。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897年,冷峻潇洒的旧世界叛逆者、革命者“牛忙”在同样具有革命情怀的作家伏尼契笔下诞生。一个个全新的无产者的国家即将在革命的大旗下傲然于世界。同样,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虽然被残酷地扑杀,但他却给了大清以最致命的一击,以至于实际上彻底地瓦解了。这也就难怪孙中山在革命之初,发出了甘愿做“洪秀全第二人”的慨言。
至于拿破仑和洪秀全之间的不同,也许下面这个不恰当的比喻更为恰当:拿破仑是旧世界的掘墓者,结果自己也掉进了坟墓。而洪秀全根本就是在旧世界坟墓里挖掘自己的宫殿,结果被倒塌的坟墓所埋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帮助本人成为简书签约作者,如果能关注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