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中)
书接上文。
据《五杂俎》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很相信命理之说。甚至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开国皇帝,是由生辰八字决定的。所以,那些与自己八字相同的人,命运也可能与自己相同。那还了得?岂不是很有可能又冒出一个和尚、乞丐啥的当了皇帝?
于是“募有与己同禄命者”,派人到民间寻找与自己八字相同的人。把他们全部诛杀,以绝后患。最后还真在江阴找到了一个。
朱元璋得知后也对这个与自己八字相同的人非常感兴趣。“召至,欲杀之”。可是当朱元璋见到此人以后,却大失所望。“既见,一野叟耳”。就是一个乡村糟老头儿。
朱元璋顿时没了杀心。竟和他闲聊起来,问他如何谋生。老人说:“我养了十三箱蜜蜂,以出售蜂蜜为生。”
朱元璋似有所悟:“朕有十三个布政司,你有十三箱蜜蜂。难道大明的十三个布政司,就是朕的十三笼蜜蜂吗?”
两个老头儿又闲聊了一会儿,朱元璋“遂厚赐遣还”。赐予厚礼打发养蜂人回家了。
《五杂俎》最后得出结论:“禄命之说,诚渺茫不足信”,八字命理之说不过是虚妄渺茫的言论,不可以轻信。
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两个人,一个贵为天子,一个却是养蜂人。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证明命理学说的准确,毕竟二人有很多共同点,其一出身贫贱,其二命中都是十三这个数,其三朱元璋统领千军万马,老叟管着千蜂万蜂。当然也可以用作反面的例证,因为二人的境遇可谓天差地别。究竟怎么解读,全看个人立场以及着眼点在哪。
无独有偶,清朝大儒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也记载了很多命理学的案例,但他的结论也是:“推算干支,或奇验,或全不验,或半验半不验;余尝以闻见最确者,反复深思,八字贵贱贫富,特大概如是,其间乘除盈缩,略有异同”。意思是说推算八字这东西,一会灵验,一会不灵验,要么灵验一半儿;我遇到算的准确的就反复思考,结论是:只能看个大概,毕竟术数推理,不能完全与现实吻合。
对此,当代大易家邵伟华、袁树珊也有过精辟的解释。这里不一一讲述,读者可自行查找。但是命理学巨著《三命通会》中对八字相同命运不同这个问题的解释,个人认为是非常中肯的。它站在了“遗传”、“自我奋斗”的角度上:人生天地之中,有五行八字相同,而富贵、贫贱、寿夭之不一,其故何也?答曰:阴阳二气交感之时,受真精妙合之气,凝结为胎,成男成女,得天地、父母一时气候。是以禀其清者,为智为贤;禀其浊者,为愚为不肖。智者贤者由是或富或贵或寿,必有所得,所谓徳足以获福也。愚者不肖者不能自奋,日益昏蔽,则贫贱与夭有不能免,所谓下愚不移是也。
第一肯定了天地、父母真精妙合之气,第二强调“德”足以获福,第三承认了“不能自奋,则贫贱与夭有不能免”。等于是在说命运虽然存在,但是可以通过“自奋”来改变。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模式——敬天畏神,孝道为先,注重德行,积累阴德,自强不息。
这与三教合一的文化渊源也有关。《周易》作为古代学者必读的教科书,各行业的大家可谓对其烂熟于胸,但同时他们要么学佛,要么学道,更多的是什么都学。比如青莲居士李白本是个道士、东坡居士苏轼信道亦信佛、药王孙思邈也是道士、王安石也与佛家甚有渊源......
对佛道儒的信仰早已融入国人思想深处,三者相互融通,不可分离。可是到了近代,尤其“五四”以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反对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使得很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无法得到继承。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代思想文化与古代思想文化的断层。
差不多一百年时间,其实我们早已淡化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特色。盲目的追求西方所谓的文明。因此才会出现谤佛的不知道佛什么,损道的不明白道怎么回事,贬儒的不清楚儒为何物的无知行为。
当然也有稀里糊涂,对国学热跟风盲从的,学了易又学佛学道。虽说精神可嘉,可是毕竟断层百年,早已没有了成体系的教育模式。诚然三教合一,可毕竟还是三套理论体系,也有相悖之处,大部分人反而越学越矛盾,越来越糊涂。
同样是对命运的理解,和尚讲:万法唯心造,都是业力使然,而且是三生三世、累生累世的业力造成今世的命运。今生遭遇皆是前世造因,今生所为又将成为来世之因。改变命运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造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士讲:修炼啊!行好事积阴德,修炼内丹可以长生不死,甚至成仙啊!成了仙就不受人世间的命运左右啦!老学究又说:读圣贤书啊!书上说的很清楚,敬天畏神,孝顺父母,忠君爱国,仁义行天下,自强不息的奋斗啊!天人合一,感天动地之后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天下的。
很多人学来学去,最后要么寄希望于来世,要么干脆打算往生净土,或者天天祈祷上苍神灵保佑,而自己不作出任何改变。一定有人会说这三种说法都是以承认“命运”是存在的为前提。如果不以此为前提呢?比方说进化论。
现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书中说的比较全面。人类也是从低等生物经过上千万年的进化才逐渐成为当今的现代智人,这个过程充满了偶然性,基因突变导致人类这个新物种的诞生。人类文明中的宗教、国家都是因为偶然因素而逐步发展出来的。一旦智能革命成型,人类将变成“神”去左右“智能生化人”的命运。
同时书中还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思想局限性。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有限,人们信仰各种神灵,通过神灵来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甚至对自然现象加以崇拜。农业革命之后对宗教的尊崇,工业革命以后对科学的追求,其实都是思想局限,都是迷信。下一场将会是“智能革命”,未来人们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那些我们现在认为不对或者不合道德、不合法的现象,实际上很多行为都是受我们的意识形态所扭曲的价值观导致的。
这难道不包括对“命运”的理解吗?若干年后,少数人类可以长生不死,智能生化人也有可能具备生育能力。那时候,怎么理解这些“少数人类”与“智能生化人”的关系?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的“神”与人类的关系?智能生化人会怎么看待他们的命运呢?
好了,有点扯得太远了,言归正传。
首先,要对《周易》进行一番解释。《易经》是经的部分,本来是一本精炼的占卦笔记,《易传》是孔子对《易经》所作的注解,是传的部分,也就是“十翼”。经和传合起来就是现在看到的《周易》。只不过我们现在已经混淆了,认为《周易》就是《易经》。准确的来说,《易经》是占卜书,《周易》包含了孔子对《易经》的注解。
其次,《周易》是大道之源,说的是易经四德,讲的是如何趋利避害,阐述的是人生哲理。不等同于易学、玄学,她本身从来没讲过命运一说。而“易学”包罗万象,儒道法墨医兵农都与《易经》的理论同源。玄学五术(山、医、命、相、卜)则更是分支学派。都属于易学,而不属于《周易》本身,《周易》更接近哲学,甚至也可以说《周易》也是易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再次,易学从来用的方法是象数推演,现代科学用的是逻辑推理。推演和推理是有区别的。
最后,不论儒释道哪一家,都承认“命运”的存在,此外又强调后天的修为,强调积善,也都承认“人定胜天”(具体个学说如何理解人定胜天,请参考本人前面的文章)。就连现代人笃信的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将导致某一物种拥有“命运”。
另外,《论语注疏》卷十三·子路第十三有云:“无恒之人,易所不占”。而与此相对应的《论语》原文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这句话中的“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的意思就是人若无恒心,连巫医也做不好。孔子还引用《易》来进一步说明:“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是《易》第三十二卦:恒卦第三爻爻辞。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恒久的德行,立身行事变化无常,那么他迟早要自取其辱。所以整段话强调的就是一个“恒”字。
孔子还曾这样说过:“《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由此看出,孔子在注解《易》的时候,并不看其占卜算卦的那部分,而着重在《易》中求“德义”。所以,“不占而已矣”说的就是:你有恒德,自然吉;你无恒德,必然凶。修德就能决定人的吉凶,何必还用占卦呢?
也就是《易传▪文言传▪坤文言》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完整的理解孔子的意思应该是:没有恒久德行的人,求卦也没用。总之又回到那句话:《周易》讲的是天地人三才的道理,恒久做到仁义礼正的道德要求,命运自然会好。
那么问题又来了,“恒德”好理解,做到却很难,如何甄别?究竟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趋利避凶”改变命运呢?我们已经区分了《周易》和“易学”的区别,接下来应该怎样运用《周易》呢?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