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近距离感受了正面管教课程
加吉吉微信,应该是在2016年,因为其他公众号的推荐而了解到这位斜杠妈妈,21天打卡群主、慢成长公众号运营者之一、正面管教讲师。但我最初有的只是对这样有趣的人的好奇,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过正面管教。直到今年,春节后,在和闺蜜探讨加深自己的兴趣爱好,也看到了吉吉在深圳的线下家长课,然后决定去深圳见见她。
有几个细节,特别感动:
1.让我非常感动的是吉吉,本来怀孕,但两天课程专业、敬业,情景扮演环节又蹲又跪,课间休息也还会和我们一起讨论聊天。
2.一起来上课的不只是妈妈们,还有来自外省的幼教投资人和园长,以及广州的早教机构负责人。我们互相感叹,多希望有更多的家长和老师都愿意参与到课程中来。
3.我们目的不同,有人因为不知道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有人困惑为什么小时候妈妈只给弟弟好吃的,也有像我这样自己从产后各种摸爬滚打出来,想想了解正面管教体系,老师们也想了解如何让自己的教育团队更好的与孩子相处;其实我们最终落脚点不只是带着和孩子相处的问题,更多是愿意自我成长。
课程亮点:
1.和善与坚定并行:和善而缺乏坚定是骄纵,坚定而缺乏和善是惩罚,和善是与孩子的连接,坚定是与自己的连接。我们在现场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自己扮演三种树:一颗随风而到的树、直立的树、马步蹲的树,让同伴来推,实验的结果当然是马步蹲的树最不容易推到。
2.冰山图与儿童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表
孩子的哭闹、磨蹭、无理取闹,都被成年人本能的理解为不听话、任性,会激发成年人非理性的语言和行为,但很多人都不会去探索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行为。我记得以前看过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提到“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动,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释放出内在的新的生命力,进入下一个敏感期。”这个冰山图理论也是一脉相承,不要只是去看到孩子的表面行为,要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对应的《儿童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表》可以帮助家长来判断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
3.用上方卡去了解自己
当你收到下面四个包裹:压力和痛苦、拒绝和打扰、批评和屈辱、无意义和不重要,你会选择最先拒收哪一个?你怎么排序这四种?
(1)压力和痛苦代表着 “乌龟”—安逸型
(2)批评和屈辱代表“老鹰”--控制型
(3)拒绝和打扰是“变色龙”--取悦型
(4)无意义和不重要是 “狮子”--力争优秀型
人性本来复杂,个体也有多样性,所以很难用一种理论去评判一个人,但我们最先想到的第一和第二结合起来,还是能代表着我们是怎样的人。我自己就是狮子和乌龟的结合,在工作中也确实还是蛮力争优秀的,生活中却比较散漫。
4.从“不语言”到“正面语言”“启发式语言”
中国的家长、老师可能特别喜欢说“不能”“不许”“不要”,所以看不得小孩子释放天性和好奇。启发式提问往往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了解孩子怎么思考,然后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5.多说鼓励性语言,少说表扬性语言
我们经常听到“你好棒”“你真好”“真乖”这类很宽泛的表扬,这类语言看似有用,但听多了会麻木、造成压力也有可能逆反。而鼓励性语言,更多是客观的,有针对性事情的,比如“我看到你…”我很欣赏你…,非常感谢“”我对你…有信心“
6.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也是初步成长成熟起来的,首先应该承认自己犯错,主动负责,寻找和解的机会和方法。辅助工具:错误调查表。
我们在最后做了一个实验,用塑料吸管穿透一个土豆,可是我们在场没有一个人去动手做,大家都在思考题目的陷阱、猫腻或者觉得不太可能,但却忽视了去尝试,其实是可以做到的。正如课程中所说,你知道了正面管教,但你也需要一步一步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