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u°●)​ 」,不辱使命!!!

未央南柯梦

2018-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宋程_大成若缺

《我为什么反对灵修》该推送读后瞎想

恐慌后的南柯  未央南柯梦  8月24日

推送链接就不复制了,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

这篇文很长很玄,它的作者自我介绍是与我感兴趣的领域有关的『策展人,新媒体艺术家』,这个身份反而让我感到好奇。

作者一开始就表示『艺术』和『灵修』圈十分混乱,因为没有『标准』,然后把当代艺术圈比作浑水。

『艺术没有标准』,这个论断在我看来是奇怪的,我不立刻反对它的原因在于,我宁愿表述为艺术边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或者说外延不断增多,同时地内涵也变得更加精炼,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标准在其中。单一定义艺术是难事儿,因此簇概念才被引入艺术定义中,几条标准也是标准,那不是没有标准。

当代艺术圈浑是绝对有的,但它本身依旧是体系完好的,真正入流的当代艺术家们与国内的文化体制完全没有脱轨,换句话说它并非作者研究领域中『亚文化』的存在,至于那些以假乱真的假专家和行画,要说哪个领域以假乱真的问题都自古有之,这怕不是当代艺术的独有问题吧。

作者后来所说的意思大概与『感受』有关,或者是中国传统艺术常言的『感物』(不同的是『感物』指向大自然),即重视真正的直观的体验与感受,比如从自身的身体开始,此类东西我在练瑜伽时略有耳闻,本人对较为原始的文化与藏传佛教,道教等方面的文化虽然好奇和尊重,但着实不太了解,因而不能做出太多评论。而我本身依旧只是把它们的文化(如藏传佛教)看作观感和理解世界的另外一个体系,因而它们的最高宗旨精神不会指向理性和逻辑,这是自然而然的,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最高精神不同,这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作者强调感受,并有着弱化逻辑的倾向,这是一个非常灵性的方向,逻辑源自西方的一套东西,其优势在于系统性和触类旁通性。而溯源中国传统文艺,比如意境说,绘画的六法,『逸品』之类的文艺评论,颇有『灵光一现』的中国传统特色。

前段时间我就颇为疑惑,『逻辑』之外能否开拓或挖掘出较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思想传统,而如果东方思想传统特色是文中这般,说实话,我是有些失望的,我以为在『逻辑』外开拓的关键在于『去单一性』和『多义性』,比如不按逻辑学的方式追寻本质和下定义,而不是搞的更加玄乎和遥远。(然而这样的想法本身也在逻辑之中吧)

学哲学的人的脑袋里所想的东西很容易没有一种先设和限制,会把很多东西一层一层往上质疑,我本人是很赞赏这样的思维的,但却不时有些恐惧滑落于虚无的警惕。艺术和科学都是易上易下,离哲学很近的两门领域,牛顿探索世界碰壁多次后诉诸神学。『神』的出现其实是个很原始的东西,远古的人们将自身生存的恐惧与无力托付给他们认为有灵的万物,马克思主义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没错的,『神话』离我们遥远是因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控制力不断增强,调控无力感所需要的『信仰』和与政治的不断交叠是我以为宗教不断绵延下来的原因。很早就听说过一些人叹息『国人没有信仰』,归咎于没有宗教,在我看来,他们想说的大概是『道德约束』吧,『宗教』本身给不了我们信仰和理想的标杆,有自我约束也不是非去学另外一种解读世界的体系甚至附庸所谓的宗教课程不可。

只信奉一种体系给予我们偏见,什么体系都接受容易让我们虚无和无力,引用一句应景的话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