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拿600亿援助非洲,却没钱发展自己?真相让人跪了!

2019-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砍柴书院

每次看到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很多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困惑:

自家孩子还饿着肚子,妈妈竟然把本来不多的饭,拿去给了隔壁小孩?

这是什么操作?

既然能援助其他贫困国家,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先来发展中国的贫困地区呢?

这样的质疑,隔三差五就会被人提起:

这个话题如此有“深度”和“高度”,以至于连外国同胞都替中国人操碎了心。

前不久,在美版知乎Quora上,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如果中国有那么多钱给其他国家投资,那为什么不先来发展中国的贫困地区呢?

没想到的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主,竟然也是一位外国人!

“你说的是中国哪个贫困地区呢?你能给出一个具体的贫困地区的例子,证明中国没有发展这个地区,或者发展失败了吗?”

这位剑桥大学的一位博士Janus Dongye,用一篇有理有据的长文引发了全网轰动,他的回答简直让人热泪盈眶拍案叫绝。

所以祖国到底做了什么,竟让人无从反驳?

今天,书院就来给大家盘一盘。

咱先盘一下GDP最低的省份——甘肃。

讲发展之前,咱们先来看看甘肃的真面目。

知乎上有甘肃的网友这样调侃自己的家乡:

看戈壁你会更想去隔壁宁夏;

体验荒漠你更想去隔壁新疆;

看西北文化肯定去隔壁西安;

甘肃南边那点山清水秀的风景区,都被隔壁四川抢的没人。

甘肃,也因此成为很没有存在感的省份。

不过,比起存在感这样的小事,穷,才是他们的心头之痛。

导致甘肃贫困的直接原因,其实和地势有很大关系。

看下面这张图,一面是寒冷的青藏高原,一面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沙漠。

而甘肃,就挤在这细小的缝隙中,充满了山地、峡谷、戈壁。

这样的地势,有什么弊端呢?

风沙大,降水少,道路崎岖,土地不具备种植条件。

就像这样

这样

这样

说实在的,这样的地方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

对,就是你想的那个原因:没得吃!

但偏偏,这是一个人口达到2600多万的省份。人们沿着山脊,慢慢开拓出一个又一个小村子,小城镇,就像这样。

但甘肃近80%的农村人口,都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十年九旱”、“年年种粮不见粮”,这是甘肃农民广为流传的两句话。

没有南方多产的水稻和丰富的热带水果,没有沿海可以辣炒、清蒸的海鲜。

甘肃人很艰难地活在这穷乡僻壤之间。

民国时期,甘肃有非常多的难民。能吃上一口粮食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这种缺少粮食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1世纪。你没看错,是21世纪。

2000年出头的时候,甘肃还有很多地方,都处于 “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状态 。

没有吃的怎么办?只能从外面调粮。

在很多富庶地区,粮食部门是绝对的肥差,但在苦命的甘肃,恰恰相反。

为了保证及时调入省外粮食,甘肃粮食部门工作人员,长年奔波在外,蹲点协调发运,你说命苦不命苦。

(60年代甘肃农民)

而甘肃调入的粮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美国、加拿大等国进口的。这又说明一个问题:

粮食贵啊!还是吃不起!

在村民王效明的记忆中,小时候要经常向外地的亲戚家借粮吃,才能够活下去。

长大后他跟随劳务大军外出打工,挣来的钱主要还是买粮食,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就是最大的生存障碍。

活在那个年代的甘肃人,哪会有996这么矫情的事,能给一口粮,别说996了,6-12-7也认了。

说完吃的,咱们再来说说交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反过来,没有路,必然穷。

特别是像甘肃这种,本来就没有粮食,如果再加上交通不便,那真是不能再绝望了。

但事实偏偏就是这样。

就这样的道路,不是饿极了,估计没事也不太想下来一趟。

“脱鞋过河,卷起裤腿走泥路。”

家住甘肃陇南红川的韩英,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出行方式。

遇到峡谷河流怎么办?溜索是甘肃人印象中最古老的交通工具。

在湍急的河流上方,村民将自己拴在溜索上,从河对岸蹿过来。这种大众认知里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却是这里居民的日常,意外也时有发生。

除了溜索,有些地方还有铁索桥,铁链子上边搁几块木板,走上去桥身就来回晃荡。

不难想象,人们外出务工,孩子求学,都会因为这样的交通状况大打折扣。

而当地人好不容易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很难拿出去换钱。

很多村子,在10多年前,都还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砂石路。

蔬菜收获后只能先背到村口,再由三轮车运到公路边。

艰难的运输环境,让很多农民对蔬菜贩卖望而生畏。

这样的甘肃,是不可能富起来的。

看完甘肃的苦难史,很多外国人都替中国头疼,无天时、无地利,这咋发展啊?

是,甘肃巧妙地集齐了阻碍发展的必备要素。为了召唤龙珠,中国做了这样几件事。

没错,还是那句,要想富,先修路。

第一招:建高速

中国修路,没别的特点,就一个字,高。

中国建的桥梁,不是“5级”桥梁,而是“50级”的桥梁。

“5级”桥梁和“50级”桥梁的区别在哪呢?

下图是法国的一座“5级”桥梁,很短很低。要穿过这座桥,你得在山间一会儿爬坡、一会儿下坡。

而这张图则是甘肃的一座“50级”桥梁,在这样的桥上通行,你可以全程保持120km/h的速度,带不带劲?

另外,即便有些地方已经有了“5级”公路,但是中国很任性,非要在这些公路旁边再建一条“50级”的高速公路。

图为甘肃的S2省级高速公路

2019年,甘肃省“50级”高速公路的长度超过了4242km,是印度全部高速公路总长度的将近3倍!

第二招:修高铁

甘肃有4条时速在250km/h到350km/h的高速铁路——宝兰,成兰,兰新,兰渝。

图为兰新高铁

在“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中,中国还承诺要让甘肃省每一个地级市都通上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在我国一般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造价在2013年为3000万元左右,在山区,高速公路平均每公里造价接近4000万元。

而在甘肃,一个省的高速建设投入就已经超过了4000亿+。

第三招:村村通。

所谓村村通,就是每一个偏远的山村、农村,都修上公路,一直通到家门口,一个都不能少!

武山是甘肃东部一个贫困县,2018年,这里为了给所有的村都通上沥青路,投资了354亿元,这种投入力度,真的叹为观止了。

现年78岁的雷雨田自1962年起,就在交通部门从事宣传工作,他用眼睛和镜头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历经“出门全靠脚”再到“公交到处有”的40载交通发展艰途。

可以说,这种变迁真的很让人感慨。

正因为这些交通的大力投入,当地的农民终于能够和外面做买卖挣钱了!

当然不止这些。

如果你住在甘肃,想从淘宝上买一部手机,整个的运输成本只要15块钱(约合2.2美元),而且最快3天就能到。

同样的距离,同样重量的物品,在美国的运输成本是26.13美元,是中国的13倍!

而这样高成本的快递费用,也为美国的GDP做了贡献。

除了交通投入,国家还因地制宜,进行大力度的农业投入。

不是干旱吗?不是土地不好种植吗?

那我们就从旱地里刨粮食!

下面先给点干货:

尽管自然条件严酷,但近年甘肃粮食产量却在加速增长。

从1994年算起,甘肃粮食产量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才增长了100万吨。

后来,缩短到5年;

再后来,100万吨增长只用了2年时间。

怎么做到的?最主要的,就是技术。

打个比方,甘肃大力度推进地膜小麦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等科学种田的方法。

知道你听不懂,没关系,我也不懂。

你只要知道,这些技术可以让农民们在旱地种植就够了。

并且不是以牺牲更多的水资源为代价,相反,是用尽可能少的水,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

而这样的技术,每年还在迭代更新。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虽然环境恶劣,但其实,甘肃也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优势。她有一种非常丰富的“绿色”自然资源

还记得她的地势吗?一面紧邻寒冷的青藏高原,一面挨着炎热的戈壁沙漠。

两个地形之间的温差,导致这里有持续不断的大风吹过,因此也就有了——

风能!

甘肃这可怜孩子就这么一点特长了,祖国妈妈哪能置之不理。

于是国家大力投入风力发电站。

这也就带来了这样的成就:

甘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陆上风力发电厂!

另外,甘肃还有很多太阳能发电厂,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最大的,但是从谷歌地图上看,几乎每个地方都有。

截至2018年10月底,甘肃电力外送19个省,成为中国电力的中坚力量。

说不定你家的电,就是甘肃送过来的!

2018年,甘肃的GDP增速高达10.54%。

虽然,这里还远远比不上中国中东部的省市,但是和她自己比起来,已经可以称之为逆袭了。

说回那篇美版知乎Quora上的帖子。

当Janus Dongye博士做了神回复后,下面所有去过中国的人,无论来自哪个国家,只要真的实地去看过,都给答主疯狂打Call。

“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没错,对于世界上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知道,中国正在尽最大的努力,让贫穷地区慢慢过上曾经完全不敢想象的好日子。

当印度很多妇女还在狂生孩子、地位极其低下;

当非洲很多地区,充满战乱和贫民窟;

当紧邻中国的啥啥斯坦,面对同样恶劣的地势,只能听天由命;

中国已经悄悄地让很多百姓,享受到了现代社会的便捷。

其实不用多说,你只要在晚饭后,走到各个农村转一圈,你会发现,每一个村子,都拥有了村民活动广场。

茶余饭后,平整的广场,就是一天中最热闹的地方。跳舞、健身、娱乐、嬉戏……

当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娱乐上的满足,那说明,他们的生活真的在好起来。

而这些投资,其实远远高于对外的投资。

最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全都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来承担。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资料:

1、Janus Dongye博士Quora文章

2、甘肃官方媒体报道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蓝橙

实习编辑:老泥巴

校对:柳叶叨叨

文章作者简介:蓝橙,读书、写字、旅行。

琦大白话,用美食和文字,温暖胃和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