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半个世纪的圆梦路】
少年立志,聪明人下的笨功夫
华建文10岁的时候,妈妈因病住了院,哥哥们都去医院照顾妈妈,他留在家里料理家务,照顾年幼的妹妹。
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本汉语字典,在忙碌的间隙里就掏出来看,那是他当时所能拿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文学书”,他每天都认真地琢磨着词典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成语,每个句子和每个典故。
由于懂得的词汇多,书法功底好,到了夜晚,乡亲们放下一天的忙碌,常常聚集在他家里,听他讲成语典故,他渐渐成了乡村小有名气的文化人。
小时候对汉语字典的研究、背诵也为他后来在农场工作时做宣传员,高考恢复后考大学,成为科学家后写科研论文打下来很好的语言文学基础。

十岁时的华建文,有一天文性大发,豪情万丈,模仿毛泽东的诗词,自书对联一幅“胸怀三十亿,志在八万里”贴在家门口,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全人类服务的远大志向。
发现科研兴趣
毛主席时代,青年要学农、学工、学军。作为农村孩子,学农是日常生活。
在学工的时候,少年华建文参观了一个发电厂,看到了发电机。他对机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研究了发电机的发电原理后,少年华建文决心自己造一个发电机。
在物理学定律的指导下,华建文充分挖掘身边的土资源——电磁、铁丝等材料,捣鼓了一段时间,还真的做出了一个可以让灯泡发亮的自动发电机。那时候乡下还没有电,所以乡亲们都让他帮自己家里搭建这么一台发电机。这段经历,在华建文心里种下了科研的种子,也成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在学军的时候,有一次,少年华建文和伙伴们一起行军到了江苏省的一所大学,大学的氛围深深吸引了他。他觉得自己一定要读大学,并成为大学教授。
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考,已21岁,学农、学工、学军三年多了的华建文,毫不犹豫的报了名,并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机电专业,成为了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此开启了他的求学和科研生涯。
为改善经济状况而出国
1998年,42岁的华建文已经成为了华教授,并在中科院光机所完成了博士学位。但是他的经济状态依然很窘迫,身边很多人都买了电视机、冰箱、音响等,这是那个年代结婚时的标配,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房子、车子。这些家用物品华教授一样也没有,他觉得有点愧对自己的妻儿。
此时,他听同学们说,在国外做学术、写论文很赚钱。而华教授是个对学术很痴迷的人,文笔也非常了得,且已在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只是在国内,这些论文都不赚钱。
凭借自己出色的学术成果,华教授很快联系到了日本东京A&T大学,成为了访问学者,半年后又成为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后。这三年半的时间,华教授科研产出丰厚,更是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赚到的钱足够让他和家人买房、买电器,过上小康生活了。
矢志一生,实践儿时的梦想
他一直没有忘记儿时“胸怀三十亿,志在八万里”的远大理想,也没有忘记科学报国的心愿。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上大学、读研、读博士,都是国家掏的钱,他一分钱也没有出过,他一直对祖国心怀感恩。
2001年初,45岁的华教授看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招一个国家航天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于是便前来应聘。
由于华教授是光、机、电、物理、数学全能,在面试时被面试官匡定波院士看中,被挖去负责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概念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高精密度垂直探测仪。国际上没有人成功做出来过,也没有多少人敢于挑战这样一台高精密度的设备。
华教授单枪匹马接受了委托,并将自己所有的时间专注在这一件事、一台设备上,攻克了重重技术难关,这一做就是十六年。
2016年12月8日,垂直探测仪随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升空。2017年2月28日,高清晰度全球气象云图从天上传下来。
他真的实现了10岁时写在家门口的对联“胸怀三十亿,志在八万里”。只是那时候的全球30亿人,变成了今天60亿,华教授也从10岁的农村孩子,变成了60多岁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这段圆梦路,他走了半个多世纪。
现在,高精密度垂直探测仪,还有两个重大技术难题没有解决,华建文教授的科研之路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