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事件:究竟是企业只手遮天还是消费者三人成虎?
这几天伊利蒙牛事件闹得不可开交,我知道这个事情是源于今日头条推送的一篇文章。说实话里面很多专业性东西我并不懂,但是单从那篇文章来说的话确实是骇人听闻,如果所说是真的,那我们就真的没有什么放心的奶可以喝了,但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自己也思考了许久。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事情或许也并没有那么绝对,姑且不说文章中的那些专业术语我并不懂,就算有些数据是真的但是是否真的代表伊利和蒙牛的奶就真的有问题呢?而且每个国家每个行业都有标准,企业之外还有政府,难道在这个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候政府会对危及食品安全的行为听之任之?所以综合分析了下我觉得应该事情有些过度夸张了,可能有些事情的确存在,但经过一番修饰后便容易引起大家的共情,至少我觉得我不能因为一篇文章就不买伊利的奶了。所以对于那篇文章我是持中立态度的,静待后续发展。
看完文章之后我往下翻看了下评论区,因为头条的评论区往往很活跃。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居然95%的评论读者都是支持作者意见的,比如有人说喝了牛奶拉肚子,有人说喝了后胃疼,也有人说牛奶和之前味道不一样了......至于他们评论的真实性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却觉得奇怪,怎么以前就没觉得是牛奶的问题,结果因为一篇文章不用检查也不需要其他的就能确定是伊利或者蒙牛的牛奶有问题?这恐怕不见得吧。
不止是这一件事情,前几天替考事件曝光让很多人对教育公平产生了怀疑。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个高考生自己估分627但实际得分300多。然后评论区里有涌现出了好多侦探,但结论是一致的,就是一定是被人偷换了答题卡,所以得分才少的,中间一定有猫腻。我们姑且抛开事情的真相,我就不明白大家是如何就凭着这么一篇文章就那么言之凿凿的给这个案件下定论的呢。即便是有之前曝光的事情在先,但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吧,难道就不存在他自己对自己估计过高的可能,难道就没有可能是他自己答题卡没涂?说到底大家是把自己的情绪强加在这个事情上了。
有时候我也很奇怪,为什么一旦出了事情大家都成了审判者。一说牛奶有问题,大家立马讨伐“万恶的资本家”,一旦有考试不理想的,那一定是“教育不公平”,一旦交通事故的一方是豪车,必定是“富二代仗势欺人”......这或许归功于作者的共情能力吧,他们知道人总是会对弱者抱有同情心,所以他们也善于利用这种心理达到煽情的目的。以致于很多人就是这样被人当成了“枪手”,不知不觉得帮他们刷粉丝和阅读量,一旦事情的真相是另一个方面,作者以一句“只是主观意见”而已就可以把锅甩得一干二净,可是那些被恶意中伤的人却没人会考虑他们如何在流言蜚语中煎熬。
当然除了大家对弱者的同情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往对此类事情的处理都不痛不痒刺痛了基层敏感的神经,从三鹿的三聚氰胺到吉林长生的问题疫苗,这些事情也实实在在的反映出监管的漏洞。正是一系列的问题让人们对政府的公信力失去了信心,所以他们心理上就更容易轻信那些带有感情的煽情文章。
即便是有着全能国家的万能政府,面对这么多问题也难免百密一疏。谣言止于智者,不管对什么事情我们最起码要有自己的分析,如果不信谣做不到那么我们在不确信的时候只是可以做到不传谣,静待真想水落石出,而不造谣则是我们该守的原则和底线。我们不是专家,所以我们没法对某件事情作出准确的判断,我们有言论自由,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成为别人博眼球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