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舒适区真的舒适吗?心理免疫X光片:如何看清你心中的恐惧?

2022-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Tina心理

"心理舒适区"你一定听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网上也不断有文章鼓励你跳出心理舒适区。那么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到底该如何正确认识心理舒适区?今天这篇文章将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详细解读。

如何理解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是个心理学词汇,它是指人们习惯的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驾轻就熟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为了避免这种焦虑、紧张和恐惧,很多人会选择逃避新环境和新挑战。

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提炼出关键词:熟悉。心理舒适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熟悉,因为熟悉,人们不愿改变。

这引出人们对于"心理舒适区"两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心理舒适区很舒适。

比如,有人在小城市找了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虽然工作没有太大的成就感,但是比较舒适,所以就不想再挑战和突破自己了,这就是心理舒适区,而这看起来很舒适。

其实,很多心理舒适区只是看起来舒适,但其实不然。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他一生绝多大数时间都在监狱里度过,当他将要刑满释放时,感受到的不是欢喜而是崩溃,因为他已经太熟悉这座监狱,这成了他的心理舒适区,一旦离开,他将面对巨大的不适感,而这让他恐惧。

为了让自己继续留在监狱,他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时,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监狱相比于外面的世界是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吗?并不,可是即便它不舒服,因为它被老布所熟悉,他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离开监狱。

误区二:心理舒适区一定是熟悉的环境。

我有个朋友新西兰留学回来,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聚会聊天,有人提议让他秀一秀英语,他断然拒绝,仿佛被冒犯了一般,生起气来。

他在国内时社交圈子很窄,工作能力又不突出,不论是学业还是工作,都很糟糕。后来想着换个环境重新开始,于是爸妈花钱将他送出国。

可是他在新西兰留学的这几年,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宅在租住的房子里,即使有社交也都是跟中国留学生,可以说他不过是换了个环境,继续呆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所以,心理舒适区不一定是熟悉的环境,你如果不愿迈出心理舒适区,那么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可以沉浸其中。

心理学者陈海贤老师说,"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这些不改变,光改变环境,是没有用的。"

说到底,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指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说的也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人们为什么难以走出心理舒适区?

明明知道爱情已经耗尽,却还是拖着不肯放手;呆在一个没有前途的岗位上惶惶度日,也不愿去接受新的挑战;对坏习惯深恶痛绝,却在第二天醒来后依然重复着坏习惯。

对于心理舒适区,我们会上瘾;明知道这样下去没有出路,却无法阻止慢性自杀。人们为什么难以走出心理舒适区?

因为它能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熟悉感和控制感。人对于熟悉的事物天生迷恋,而"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这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人们对于焦虑是排斥和恐惧的,越是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越会抓住自己习惯的应对方式不放。要想理解这些,看看那些被家暴的女人就懂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现实生活中,很多被家暴的女性宁愿天天生活在拳脚之下,也不愿离开那个不把她当人看的家庭,其实就是在拒绝迈出心理舒适区。天天被家暴舒适吗?当然不,但是这种生活至少熟悉、可控。

你问她为什么不离开她给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种:1、他不打我的时候,对我还挺好的;2、孩子还小,我要给他一个完整的家;3、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离婚也找不到好的。

觉得自己不配被爱,自我价值感很低,这同样是一种心理舒适区,被长期家暴而不愿改变的女性就生活在这样的心理舒适区里。

因为自己不配,自己没有价值,所以自己被家暴合情合理。正因为秉持着这种认知,她们安然接受自己被家暴的现实。在丈夫偶尔温情对待她们的时候,她们甚至会感激涕零。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可是太多常年被家暴的女性,却迟迟迈不出第一步,改变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心理免疫X光片:带你看清内心恐惧

很多时候,我们会简单而武断地认为,改变很简单,只需要去做跟自己想要改变的行为做相反的事情就可以了。比如,你想改掉拖延的毛病,那就想办法勤快一点;想要改掉胆小的问题,那就多多争取公开发言的机会。

但是说起来简单的方案,做起来却很难很难,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够了解自己。

我们的心理舒适区是一套自己的适应机制,碰到问题,我们的机制会自动运行,而改变是要求我们放弃这套机制,建立另一套机制。

机制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重要的是你要认清内心的恐惧。那有没有科学的方案,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恐惧,获得新生?有,那就是著名的"心理免疫的X光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权删除

"心理免疫的X光片"是哈佛大学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发明的。拍X光就是现如今人们检查身体很常见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准确的探查到人们身体内部的结构,有助于人们尽快把握病情。

那什么叫"心理免疫的X光片"呢?

我们知道人体生理有一套免疫系统,那些被移植的器官出现排异现象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在起作用,凯根认为,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同样会排斥我们新的应对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所以当我们用新的应对方式来行事时,比如以前一直习惯于在集体中沉默,不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当我们采取相反的方式,比如在集体中公开发言,免疫系统就会让我们感觉到焦虑,于是我们就又会用回老办法。也就是前面将的心理舒适区。

所以说,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而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它能像X光片一样,把你内心的恐惧真正照出来。操作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张四栏表。

第一栏,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是什么?

第二栏,我们正在做什么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是什么?

第三栏,这些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

第四栏,我们内心的重大假设是什么?

用一个例子来具体看一下。王东一直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是别人眼中的老好人,但是他内心希望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不希望总是被别人利用。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的四栏分别怎么填呢?

第一栏,希望达成的目标,在本案例中,王东希望在面对别人的要求时,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是什么要求都答应。

既然有这个目标,那么面对一些过分的要求应该拒绝才对,可是习惯在自己心理舒适区的王东却选择了一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这就来到了四栏表的第二栏,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同事请王东帮忙做本不属于他工作范围的方案,王东接受了。这很明显就是与他的目标相反的行为。

既然他的目标很明确,可是为什么会做出背道而驰的行为呢?这通常是因为这种行为能够带来好处,这也就到了X光片的第三栏,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

我问王东,这明明不是你的工作职责,你为什么要接受呢?王东说,他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个好说话的人,是个乐于助人、亲切友善的人,别人也会因此而喜欢自己。

我又问到,可是如果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呢?他回答说,那别人会觉得我很不好沟通,是一个不顾及别人感受的人。

可是不接受别人过分的要求,就能证明他不好沟通吗?很明显,这站不住脚,而他为什么会坚信这一点呢?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个重大的虚假假设,这就来到了X光的第四栏,你内心的重大假设。在这个案例中,王东内心的重大假设是他拒绝别人时,别人会认为他很不好沟通,很不友善,会因此而疏远他。

改变的愿望和不改变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而心理免疫系统的X光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来了这个冲突。

可是如果我们不迈出勇敢改变的那一步,我们只会在舒适区里永远地呆下去。就像案例中的王东,如果他不改变,那么会有数不清的无理要求等着他,而他只会乖乖接受。

而想要改变就要从根源做起,也就是改变内心的虚假假设。

写下你的假设,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或者让亲人朋友帮忙审视,看看这个假设成立吗?只有从内心深处刨除虚假假设,才不会一直固守做一些与目标背道而驰的行为。关于这部分话题,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探讨。

现实中,没有什么命中注定,所谓的命运只不过是由我们一个又一个选择构成,当你固守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那么只能重复之前的模式,不停地重蹈覆辙。而当你意识到了这一点,勇敢建立新的应对方式,迎接你的将是新生。

最后,用心理学家荣格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指引我们的人生。

我是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曾在电视台做记者6年,多平台签约作者,千万级爆文创作者,如今靠内容创业实现了年收入7位数,带领2000+学员精进阅读和写作。

点赞关注,评论区评论“我是你粉丝”,即可收到我为你准备的超值礼物:1000本电子书、600句金句卡和8000字创业复盘。感谢你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