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 敏捷教练工具箱

赢得大家支持,才是敏捷最重要的一步

2018-03-27  本文已影响5人  巩敏杰

本文主要根据《Scrum实战》这本书第二章结合自己的一次分享整理而成。虽然这是书里一个章节,事实上,对于大部分有意向变革的人都适用。

引子

在我工作或生活中,会不会有时候感觉特别吃力?如果有的话,或许正如《少有人走的路》里讲的一样,最精彩的时刻可能要到来

简单来说就是,你上坡时候会不会感觉累?那是因为你在提升高度。反之,如果你一直在自己舒适圈里,当然很舒服,但会缺乏成长了。

目录

本文按如下几个模块进行,首先讲述一下书中给的案例,是个很经典的案例;然后用科特的“变革八步曲”模型来学习;接下来总结下成功的秘诀;最后,做个简短回顾。

“如何取得大家支持”这一章,实际上内容是变革八步曲模型,及相关联知识。这些内容虽然不属于Scrum范畴,但对于Scrum能否成功落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他的作用占比在50%以上。即便您不是为了推广Scrum或敏捷、看板、精益等等,相信,这个分享对你、你的组织或企业改变都会有很大帮助。

故事背景

故事内容

变革八步曲

(详细步骤请参见《领导变革》一书,里面有具体案例和分析)

先了解一下约翰科特:

约翰·科特是举世闻名的领导力专家,世界顶级企业领导与变革领域最权威的代言人。他的核心思想是领导与变革。

约翰·科特出生于1947年,早年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1972年开始执教于哈佛商学院,1980年,年仅33的科特成为哈佛商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是哈佛历史上此项殊荣最年轻的得主。

他写了很多书,做了很多演讲,也获得了很多奖项。行销全球的《领导变革》勾勒出成功变革的八个步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已经成为全世界经理人的变革指南。

1、建立紧迫感

Steve提出目标,不加入,效率提升50%。

注意:给一个改变的理由或挑战,这个挑战是可实现的,紧迫感必须是真实的。

2、成立强大的指导联盟

Steve作为Ryan的赞助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完成两件事情:①负责打破组织障碍;②帮助中层管理理解他们的角色。另外还有愿意对成败负责。

3、建立愿景

Steve设定的目标是个大的愿景。两位专家答疑解惑,加深大家的向往。

4、沟通愿景

有很多做法可以实现,比如分享书籍、成立读书俱乐部、举办自带午餐会,参加网络直播或本地社区,到其它组的相关会议取经,邀请讲师等等。

5、授权人们为愿景采取行动

Steve授权了Ryan放手去做。帮忙解决Daniel及Meghan的顾虑。

如果人们仍然有担心,可以考虑试运行三个月。

6、计划并创造短期成功

Scrum提供短的成功,强调团队已完成的东西,并获得客户反馈;

失败越早,胜于投资后的失败。

短的成功有利于增强人们信心,有助于建立信任。

7、进一步巩固成效,继续深化改革

团队不会一下子变得高效,需要时间来巩固。

8、制度化新的方式方法

将好的习惯固化下来。

变革八步曲续

在《变革之心》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在实施8个步骤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如何成功处理的。

八个步骤的核心在于如何改变组织当中人们的行为,改变行为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改变他们的感受。

“目睹-感受-变革”的过程远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流程更有力。

变革需要时间与耐心

举个例子,有个蹦极,假设你没玩过,工作人员和你说很安全,你会马上去跳么?或许,你可以,但大部分要先看看,特别是看到有人玩的很有趣,安全,然后再加入其中。

变化是需要时间的,至少心里要有个准备过程。变革是困难的,还记得上一章中的萨提尔模式么?

当外部元素介入时,通常会引起混乱、动荡、甚至效率下降,但经过努力过了这个阶段,混乱就会逐渐退去,新的秩序开始建立。

对于一个敏捷团队,我们更期望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逐渐开始出现信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身份认同;然后人们开始取得一些小的成功,有成就感。于是更加努力,探索新的改进方法。这里面有个关键,就是横轴的时间。我们需要给他们转变留出时间,慢慢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慢慢的也具有紧迫感。

提供信息,建立紧迫感

紧迫感对于变革非常重要。

在《领导变革》一书的译者序中,徐中博士就指出“树立紧迫感”的重要程度,也许占到八个步骤的50%以上。

科特为此专门写了《紧迫感》一书,他认为没有足够的紧迫感,人们是很难自我改变的,没有人的改变,一切都无从谈起。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让人们建立紧迫感?

书中Ryan发送他精选的章节,研究报告及学习案例,还安排专家与同事交谈。我们再想想,Steve是不是也遵循这一原则,Ryan那本书或许不是偶然。

在这里,我先抛砖引玉一下:

比如组建学习小组,找人培训,读书会,参加当地的敏捷之旅,比较好的大会,如ScrumGathering、Tid、InfoQ等等;考一些认证:如CSM、CSPO、CSP、ACP等等,证书不是目的,学习先进经验,同时结识些朋友都很重要。

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敏捷实施到底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上而下呢?

书中的案例是Steve有意愿做这件事,并且提前布局。但他没有动用权利,强制团队这样做,而是在等待。因为他曾经这样推行过,结果遭遇极大的反抗,过程非常艰难。所以他的结论是,一定是自下而上的。

但是,自下而上的观点并不讨好,底层人一下没了主心骨,信仰崩塌的感觉不好受。上层人,严重影响威信和“效率”(因为他们觉得执行力减弱了)。所以这也是他不出名的原因。那么到底该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呢?

事实上,从哪里开始都不重要,自上而下,可以参考Steve做法,他在寻找支持者时使用的是领导力,在支持Ryan时,又使用了权利,比如给Ryan足够的自主权,允许找专家,允许挑选团队成员等等。站在Ryan角度,如果没有老板的支持,也很难做成。

所以如果真要自下而上,或许你首要任务就是说服老板,从给他提供更多信息开始,如何增加紧迫感开始。反之如果自上而下,那首先考虑组建自己的团队吧。

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 

--约翰科特

领导未必优于管理,也未必可以取代管理;要获得成功,真正的挑战在于将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并使两者相互制衡。

那么,再给大家一个思考题,管理者与领导者有哪些区别?

如何看待失败

接下来我们再讨论一下失败的问题,

敏捷流程给团队带来最大好处之一,就是尽早失败的能力。我们知道会失败,重要的是什么时候会失败。尽早的失败,才是最大的节约(就像我们做软件开发一样,bug越早发现越好)。

再分享一下《重新设计工作》书中的看法(这本书也是关于变革的,将游戏机制结合进来,写的很棒):

玩游戏80%的时间是失败的,成功只不过是没有达成失败而已(科学领域没有失败,只有尚未证实的假设)。

事实上,创新、成长、变革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失败是一种最好的成长方式。

我们通常都太看重成功了,成功是个渐进的过程,可能是一个永远不能达成的状态;

紧盯成功会使你一叶障目,看不到全局,忽略其它机会和内在乐趣

紧盯成功会使你低估失败的价值

紧盯成功会让人自卑,会让人忽略获取成功过程中的努力

紧盯成功不会使你感到幸福(过程中的幸福更长久,结果中的幸福转瞬即逝,幸福感的确会增加成功概率)

很多时候领导总是关注结果,事实上,没有好的过程哪有好的结果

对失败的容忍,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接下来,我再介绍两种文化。

责任共担

我们先想一下,Daniel为什么担心搞砸了的责任问题呢?

你也许会或,搞砸了,追责很正常呐。

(在你的公司做事的时候,是先想事情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做好呢?还是先想是不是我的事,这是谁的责任问题呢?)这就引申到英雄文化和团队文化。

微软以前奉行的是英雄(Hero)文化。这家聪明人云集的公司一直强调的是个性和个性的探索。公司内部,谁做得最厉害,就成为英雄。这种文化中,更多的是强调个性,所有人都处于不断竞争状态,很少鼓励合作;各个天才们孤傲与隔绝,甚至闭门造车。

而萨提亚担任CEO后,更强调了“一个微软”的文化,每个人都为大目标做贡献,所有人都希望成为更伟大东西里面的一部分;他们相信群体智慧要高于个人智慧。

--文章《微软靠什么重新崛起?》

正如我们这本书中,Steve期望,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成功与失败是集体的。在这种团队里,大家更愿意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总结回顾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简短的总结:

如果你感觉压力很大的时候,或许正是你提升的时候;

在我们推进敏捷变革时,可以参考科特的变革八步曲;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紧迫感;

同时,更要关注人性,关注如何改变人们的感受,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

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比如提供信息,比如寻找更多支持,特别是老板的支持。

在敏捷建设过程中,我们也要考虑如何让团队敢于面对失败,不再惧怕责任,更重要的是体会到背后的价值观和信任基石。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交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