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每周500字大学生活

不要再纠结自己的专业了

2017-01-04  本文已影响85人  孙小鑫的心

如果一个同学从耶鲁走出去后,居然仅仅拥有了某项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就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耶鲁前校长————理查德.莱文


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一定面对这这样的问题——我该选择什么专业好呢?现在什么专业好就业?什么专业比较赚钱呢?

很多的大学僧,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我该怎么办?

每次面对着这些问题,自己竟然有一种感觉——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身体在这个世纪,头脑却还在上个世纪

是的,如果这些问题放在上个世纪,也许是一个好问题。


首先,从通识教育的角度看,为什么大学生不要再纠结专业了?

看一下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指公民应该具有的那些知识和能力。一个人要参与进入公共生活中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一个完整的人,要回打仗,会辩论,能打官司。所以要懂很多的知识,比如:逻辑学,哲学,人文,天文,数学等等。
通识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养成触类旁通的通用智慧。

本科大学的教育体系里面,都开设有供学生选修的通识教育课。

然而据我的经验,这些通识教育课,却是大学生逃课最多的课程。

原因有下面几点:

  • 很多同学选修通识教育课的时候,可能根本就不是冲着兴趣去的。大多数同学都是,根据这门课的难易程度、老师的给分高低等因素,来选择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
  • 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通识教育包含的课程,相对专业课来说,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比如:学分没有专业主修课的学分高,考试的成绩不计入最后的学分绩点,很多时候也不作为奖学金的评比标准。

其实,本科教育最需要的恰巧是通识教育,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自己的专业课反而显得没有那么多重要了。

从未来的趋势来看:一个智能化即将全面普及的世界,本科所学的专业化技能,指不定什么时候,已经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了。这种专业化的、单一型的人才,未来都是不可能和智能化进行竞争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社会之中,需要与形形色色的进行交流、合作、谈判等活动。人生需要面临太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精通一门专业课就能好好解决的。

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更应该是一个具体而又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


面对快速袭来人工智能,罗胖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中说:

如果你的优势,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技能上。人工智能的潮水,迟早会把你淹没。如果你的优势是领导力和创造力,你就深处在一个暂时不会被淹没的高地上。

人工智能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并且速度远超我们想像。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任何一项单一的技能,都不能保证你,一直处于安全的领地上。

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唯一策略就是——广泛的涉猎。创造力不是整天发呆、空想中产生的,而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涌现。

神经元多到数百亿个,人类心智自然涌现。宇宙浩瀚无边,宜人地球自然涌现。

同理,我们常常提及的创造力,并不会可遇不可求的。当涉猎足够广泛的时候,创造自然涌现。

对此,高晓松有一个很好的比喻。

有一次,观众问高晓松:

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你是怎么做到,连战斗机的型号都记得这么清楚?

对此,高晓松做了一个比喻:

每个知识就像是一个泡沫,在你的脑海里飘荡。如果你脑海中的泡沫足够多的时候,就一定能产生碰撞。甚至,很多泡沫都可以链接在一起。


相信很多的同学,都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父母、师长问你喜欢什么、将来想做什么的时候,自己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其实,你心里明白,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爱好是什么。对很多事情,你既不感兴趣也谈不上讨厌。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什么事情能令自己心跳加速,能让自己奋不顾身,能让自己无怨无悔。

为神马,会是这样。

一方面就是读书少,对许多的学科都不了解。试想一个连经济学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喜欢经济学。

这就好比是,一个美女,你可能没见过面或者仅仅是见了一面,抑或是从别人那里道听途说一点她的消息。你怎么敢对别人说,你喜欢他,你以后想天天面对它。

你可能会说,有一见钟情。好吧,一见钟情还不是见色起意。见色起意不就是这个专业赚钱多、好就业、来钱快。

另一方面来看,就是接触的人,走的地方,参加的活动较少。

一个人,只有走过很多的地方,见过足够多的人,才体会到这个世界的丰富,才会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触角延伸的越广,越容易碰触到内心深处隐藏的悸动。


这个时代,已经不会你花十几年的时间,获得个什么学位。然后,这个社会就应该给你什么样的回报,以后不会再有那样的事情了。

你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带着这种逻辑和思维习惯的人,你的能力才会成长,你的价值在这个社会中,才会得到认可。

我们这一代人,是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我们就去哪里迁徙。
————王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