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行业水有多深?
翡翠水深之處在於,一個人花精力看遍了所有專業書籍,學會了所有鑑定知識,一樣還是可以很方便的被宰,何況有錢人都很忙。
經驗都是真金白銀換來,是短兵相接積累而來的。
翡翠水深在於本身的定價體系,賭石風險,產地產量,國內行情,不是一言一語說得清的。
根據題主的問題中的情況,拋磚引玉講一些翡翠銷售的情況。
前提,非得買。
幾千年的玉文化,七百年的翡翠發展史,造就國人的普遍想要消費玉石的理念。無論是為了佩戴求平安,求財,還是陶冶情操的文玩,或是投資理財的項目,玉石作為一個複雜龐大的載體,一直是無論消費水平高低皆要消費的物品。
水深在哪裡?
???????????????????????????????????????
一,貨品本身。
把貨大致分三類的話,①手鐲。②掛件。③擺件。
1,低端。手鐲在批發市場最便宜的幾十塊一支(材料切兩刀加拋光也是三十起了),可想而知其材料本身有多差,所謂「磚頭料」。但是一樣可以拿到商場標價上千元,打折幾百元也可以賣得很好,畢竟便宜。
便宜的掛件也差不多,超聲波壓出來,批量生產,無工藝可言,最大的優勢就是確實是個翡翠。
這些便宜貨的好處就是走量,打折,吸引目光,把人流引進門就靠他們了。
擺件就不說了,大多是賣個工錢。
2,中高端。這類其實是比較有利潤的。批發環節來說,買料然後加工,成本一萬,賣一萬三到一萬五,利潤百分之三十到五十。零售商拿到商場(或是旅遊區),有人翻倍不打折,也有人翻很十倍二十倍再給折扣,大部分都在「二樓」之類的vip精品區,賺錢就靠這些。因為賣相比較好,有可吹噓的點(種水,色,工)。水深的永遠是是零售。
3,真假。賣假貨是八九十年代最流行的了,B貨橫行直接導致韓國人不玩翡翠了。實話實說,現在大部分市場上B貨C貨是比較少見,特別是在有營業執照的正規商舖。當然有證書總比沒有好。對於店家而言,賣假貨的風險是很大的,而且收益遠遠不如一張會吹的好嘴。所以往往地攤多假貨,而商舖少見。(西雙版納除外,一條街一條街的。)
4,微處理。
相對兒假貨來說,真正容易吃藥的是微處理過的。比如在瑞麗這兩類翡翠就很多:
拋光粉。這個迷惑性很大,因為這個概念不屬於B貨C貨,相當於拋光的時候在表面附著了一層帶顏色的粉末,把從而把翡翠本身的顏色加深,重新拋光或者說拿開水煮(水煮沒試過),依舊是A貨。只是裹著拋光粉的時候出不了證書(雲南)。有顏色的地方,拿放大鏡或者仔細看,是不是表面有很多小點兒,粉末狀的集合。
紅皮。很多人聽說過翡翠的解釋,紅色的是翡,綠色的是翠。可是翡翠紅色的真的很少,怎麼辦呢,把黃的烤紅唄。這種也是不好出證書,雲南的機構壓根兒不出,廣東的會標明有處理。但本質也是A貨。如果不在乎也沒關係,在乎純天然的話,還是要注意下圖這種鮮豔顏色。
二,銷售技巧。
其實我覺得說是銷售技巧都是誇獎了。
1,打折。普通商業商場的珠寶櫃檯其實很少會有高端的貨,大部分是中低端,然後擺幾個好貨。最主要的手段還是以打折為吸引,金鑲玉等噱頭(做金鑲玉的基本都是白白嫩嫩的低端料)。一般導購的吹牛意識薄弱,贏利點還是以金銀鑽石為主。
2,回扣。真正翡翠消費大省還是雲南,毋庸置疑。很多地方在定價的時候直接把回扣部分(30-70%)算進去。比如麗江很多店舖都是買10k,介紹人最少拿3k。
插播一個小故事,從前呀,在那山清水秀的大理有,來了一個智慧的遊客。人家心想哎呀可不能讓導遊賺我的錢,隨即攔了一台出租車,說師傅你帶我去買點兒翡翠吧。司機最後拿了幾十萬。
3,伶牙利嘴。以次充好,搬弄名詞,種水色瑕工一套套砸過來,一塊塊對比給你看,忽悠。一般人對翡翠的等級哪有分辨能力,以次充好,以好賣天價,要賺錢就是這樣。
三,消費者本身。
1,自制力。很多人去購物,特別是去旅遊區購物,往往是在緊張無聊工作之後盼來的的假期。這個時候自制力是極低的,往往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消費慾望。在導遊導購的口吐金蓮和小夥伴們紛紛掏錢的氛圍下,就像吃了。。根本停不下來。
2,佔便宜。打折就是萬能藥水,真的。
插播一個小故事,今年大概四月份吧,某遊客看上了一個朋友戴著的鐲子,朋友不是做這個生意的說你要就10k,人家上來就要砍到6k,朋友不賣就走了。第二天該遊客興致勃勃的介紹前一天去「某地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買到的一個手鐲。原價十六萬,最後打折不到四萬就買到了。朋友在旁邊指著手鐲說,這兒怎麼還有一團黑?該遊客擴大音量,「沒有這道黑,能這麼便宜買到嗎?」 一旁捂著肚子沒吭聲,中千數的豆種瑕疵春帶彩。
3,不吃虧。一兩百塊,買不了車買不了房,能買一個緬甸產純天然A貨翡翠雕刻佛像帶回去送人保平安,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嘛。這就是低端貨賣得好的原因。
最後說一句,現在幾乎所有做翡翠批發的日子都很難熬(加工批發環節),零售也好不到哪裡去,08年前後才是黃金時期。現在有背景的都難做了,何況零星小蝦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