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与探索(感悟智慧与意志之美)艺术之家简友广场

赖特有关佛学理论思考

2022-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向问天

我的朋友,佛学辨析思考有深刻道理。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在这方面,罗伯特·赖特有一本书《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说的很清晰,它的英语名字是《WHY BUDDHISM is TRUE》。


前面我们一直在讨论斯多葛哲学,它强调顺从自然的生活,以及欲望、行动、认同的三原则,这些思想和佛学道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在《安宁哲学》中,对其他哲学思想有过一些论述思考,唯一没有阐述的是和佛学思想的关联。

一方面,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奇妙的点,自然思考和佛学的思考方式,有特殊的渊源,不能简单说明。另一方面,我也在想,这是一个好体裁,可写一本思考方式的书籍,聚焦在心理学和哲学的交汇点,假如你有兴趣,我们可以后续讨论。

我并不认为,仅仅是因为一些观点相似就能够成为真理的论据,只是这些观点能够成为一个有趣的佐料,让我们思考的火花有所延展。

强调实践理论,逻辑的推理。其实,空和无我的推论,何尝不是符合现实思考体现,强加意义让人在生活之中活的那样的不自然,被贪嗔痴束缚,难以发挥金刚的威力,斩断一切虚假的观点,直抵真相。

作者在书附录中,列出《佛学真相一览》,将其摘录如下,方面你阅读。

心理学,即重点关注了自然选择如何塑造人类思维的研究。说到现代科学提供的切实确证,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理解科学能够提供的支持能达到这个限度。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像数学理论一样,得证为真。然而毫无疑问,如今有些理论有大量的证据佐证,出于实用目的,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些理论

已经得证为真。比如,我认为自然选择理论的真实性要远高于99.99%——这对我来说就已经足够了。但是有些理论相比其所在领域的主流理论,显得证据严重不足。

这样说来,我们所谓的一种科学理论为“真”,严格来讲是指它有切实的确证为支撑,且迄今并无确凿证据证伪。

这也是本书书名提出佛学的核心观点为“真”的含义。这些观点有现成的确证一—在某些情况下是压倒性的确证。我在本书中概略传递出一些信号,体现出我对各种佛学观点真实性的信心。当然,我认为佛学对人类境况的主要判断一一关于人类为何痛苦、为何会使他人痛苦的基本认识,更宽泛一点讲,关于大脑如何运转、我们如何改变大脑运转方式等基本点方面的认知一一足以支撑本书书名。

好了,不再絮叻,下面列出一些佛学“真相”:

1.人类经常无法看清世界,这导致了他们痛苦,也给身边他人带来痛苦。对世界的这种误解,代价很高,形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佛学文本中也有多种不同的描述。

2.人类更倾向于从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持久的满足感,而不是着眼于事实,这一点早已广为人知。这种错觉,以及由此出现的不断渴求的思维,从自然选择的角度讲是合理的,但这绝不是终生快乐的真正秘方。

3.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在平凡人生中不断重复。如果按照习惯翻译DUKKHA,“苦”还不容易引起共鸣,相比之下,将其理解为很大程度的“不满足”就更可信了。相信人类在内的生命体,经由自然选择的筛选,对环境本能的反应就是要将事物变得更加美好。

这也就意味着,在在有种程度上,它们无时不刻在搜寻令其不快、不舒服和不满足的东西。由于不满足从字义上就包含了些许苦,所以想象苦带来不满足,反而更令人相信人生中作为苦的苦无处不在。

4.“四谛”(Four Noble Truths)中辨识“苦”的本源——贪爱是合理的。你或许会说tanha正是自然选择嵌入动物思维的,使其不能对任何事物保持长久的满足感)。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诠释“贪爱”,它不仅是追求并占有令人愉悦事物的欲望,还是逃避令人厌恶事物的欲望,这样看来,说“贪爱”是痛苦的源头就更合理了。显然,如果将与厌恶情感相联系的痛苦抛开,痛苦就会减少很多。

5.我们不一定要被造成“苦”的两种基本情感一一“贪爱”的两面,对事物的执着渴求和厌恶一一所困。通过正念冥想等方法能够放松它们的束缚。彻底、永久的解放一一旧时所谓的“涅槃”—一到底能否实现,人们莫衷一是,但是毫无疑问,生命因冥想实践而发生转变。

需要强调的是,不被渴求或厌恶的情感所束缚,并不是说要情感麻木,也可以是培养出于情感不同联系,可以更有选择性地决定倾向那种情感,其实这种修正后的联系可以突出某种情感,比如惊奇、怜悯和美感。

6、我们对自我的本能理解,往好里说也是有误导性的,我们很容易就将所有想法和情感都认作是我们的,是我们的一部分,事实上,这种关联是随机的。认识到这种随机的关联性,学着通过冥想去减少这种关联,可以减少痛苦。

理解为什么自然选择在人们的头脑中嵌入各种感觉,有助于我们正是不应该盲从感觉指引这个观点,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接受哪一种感觉的引导。要培养这种决断能力,就要严格遵从佛教著名的无我思想的务实呈现,即佛陀开悟之后第二次讲经对无我的理念的阐述。

7.关于佛陀第二次开示一一称“自我”本不存在一一更详尽且更通俗的解读,在各种各样的佛经中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最常见的一种解读一一没有所谓的作为首席执行官的“自我”,没有“行为的行为者”,也没有“思想的思考者”,能够得到现代心理学的有力佐证。

8.我所谓的外在无我体验,自我周围的束缚都接触,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感觉这一切束缚本来都是幻觉,并不像内在无我体验一样,有坚实的实验和理论实证。

9.抛开一般认知中“自我”的形而上学和其他方面的有效性,还有一点道德有效性的问题。特别是对自我界限的意识变得模糊(或许会与“内在”无我体验相结合,降低了自私冲动的认同感),使得“我的”利益不再明显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这样状态下的人是否更接近道德真相?我认为,进化生物学的理论是支持这种认知的。

10.从佛法的空性角度来看,我们直觉地感知到物体和生物具有“本质”,这其实是一种幻觉。具体来讲,这种幻觉是由自然选择植入人体的,它从达尔文主义对机体有利的角度辨识事物的重要意义。

11.前述关于本质和本质论的观点,可作为一个更为广泛的命题例证,即不能清晰地看世界不仅会导致我们的痛苦,还会引发恶行,造成他人无谓的痛苦,或者换一种积极的表述,看清世界,不仅使得我们更快乐,而且能够使我们更道德。

12.很多佛学教义,包括在此列出的一些,可以总结为“认识条件作用”,这里的“条件作用”可以大概翻译成“因”。正念冥想使我们更多留意造成个人行为的事物——留意感知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内在状态,某些内在状态又是如何影响其他内在状态以及行为的。

上述就是我证明本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一标题合理性的一些主要想法。

如果你要问“佛学为什么是真的”这个问题最简单的答案,那就是,因为我们是自然选择造就的动物。关于自然选择条件下,做出了相当了不起的评价。

如今,根据对自然选择的现代理解,以及对自然选择造就的人类大脑的现代理解,我们可以为这些佛学思想家的评价提供新的支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