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心然xxxx

今天进行了心理课学习,主要听了《关键对话》,这是一段音频。

讲的是如何与人沟通,听过之后里面很多的东西,完全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

1.攻击性

攻击性分为:向内攻击,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向内攻击就是自己憋着,不和别人进行沟通,这样很容易把自己憋出病来。

被动攻击就是别人骂你,也不还口。让别人很难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收获。

主动攻击简单来说就是和别人沟通发生问题时,你是主动去对方的那个人。

如果滥用攻击的话就会成为街头的小混混,或者监狱里面的犯人。

所以攻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在我看来,有一部分是好的,也有坏的成分。

因为如果你不表达出来一直憋在心里,和你沟通出现问题的那个人永远都不会知道。

或许下次在同一方面还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还是一样无法解决。

2.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原则

原则就是要100%的相信对方和尊重对方,这点也许很难达到。

但是凡事都讲究一个过程,最终达到的时候你会有无法言语的喜悦。

3.开始对话时要注意到的:

生气的时候不要和别人说话,因为在生气的时候你的智商是为0的。

等到事后再去后悔,也无法弥补当时冲动所说出来的话,那些话也不能再收回了。

生气时要用谈话的目的来说服自己,情绪会慢慢平静。

在谈话前需要注意几点:

(1)要记住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2)你能帮助别人解决的问题

(3)要注意你们共同的关系,确保谈话后还能维持以前的关系。

(4)最后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该怎么做

谈话的时候需要牢记你这次谈话的目的是什么,不要谈着谈着两个人都吵起来了。

完全忘记了这次谈话的目的,导致谈话不了了之。

如果在谈话的时候吵起来了,一定要想起自己当时谈话的目的,这就会使心情冷静下来。

对话时如果吵起来追求公平,那完全是小朋友的做法。

因为对小朋友来说,她是弱势的一方,小朋友她没有办法,所以只能号召公平。

强者不会追求公平,他只会在意如何将这个问题更好地解决。

4.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就是由于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一个孩子如果考试一次次不及格,那么他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渐渐产生厌学的心态,上课也不会好好听课,有时还会跑神。

小孩子在小的时候,有很多事情都是第一次做,可是因为第一次做就会做的很糟糕。

大人会告诉他们你不能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

小孩子本来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可是因为大人说不能去做。

他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做完后,大人会不会也不让做。

时间长了,他们就对自己要做的事情不那么自信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