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楼学短》学习录8
原文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释义
磬:音qìng,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
荷:肩扛。
蒉:音kuì,草筐,肩背着草筐。
硁硁:音kēng,击磬的声音。
深则厉:穿着衣服涉水过河。
浅则揭:提起衣襟涉水过河。“深则厉,浅出揭”是《诗经·卫风·匏有苦叶》的诗句。
末:无。
难:责问。
感受
这篇有些不太好懂,关于这段话的解释,我看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
先生在卫国, 一日正击磬。一人担着草器,在门外过。他说:“有心啊!这磬声呀!”过了一忽又说:“鄙极了,这样的硁硁然,意志坚确,没人知得你,便只为你一己也罢了。‘水深,履石而渡。水浅,揭裳而过。’哪有定准呀!”先生说:“这人太果决了,我没有话可驳难他。”
再一个是:
孔子在卫国,一天在家敲磐,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道:“这磐敲得有深意呀!”等一会又说道:“磐声硁硁的,鄙陋呀![它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没有人知道自己,那么自己就停止好了。《诗经》上说水深,只能和着衣裳走过去;水浅,无妨撩起衣裳走过去。如此而已。”孔子道:“说的也对呀!可是让我放弃也好难啊!”
两个翻译,区别主要在最后一句的理解。
这个荷蒉者确实不是凡人,路过门口,听孔夫子敲磬的声音,就能知道夫子的心事,而且还能引经据典,用《诗经》中的句子劝说。他认为天下大乱,正如水深时过河,反正都是湿就没必要提着衣服了,言下之意,世事如此,何必再如此费力改变呢?不如随波逐流,甚至做个隐士逍遥自在。
然而,孔夫子并不是那种人,他是明知不可而为之,正因为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所以才需要有人站出来去匡正。所以,儒家这种入世的积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很重要的精神基因。历朝历代,那些居乱世而不易志、处逆境而不改节的仁人先贤,是民族的脊梁,是他们照亮黑暗的路,预言者黎明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