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有关孩子的恐惧情绪

2023-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Sky爱故事

我在早教行业工作有10多年,很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家长们都想排我的课,人满为患。然而在最近在早教课堂中,一个小朋友一见到我就害怕的哭起来。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她的孩子怎么就怕我这个优秀的老师呢?

倘若我们不学习心理学,看待问题很容易流于表面,因而也就不能帮助到孩子和家长。比如,妈妈们会为自己孩子的恐惧情绪找这样的理由:

“我的孩子就是比较怕叔叔”

“我的孩子从小就怕戴眼镜的叔叔”

“我的孩子对陌生男性比较警惕”

听着熟悉吗?但是事实是妈妈们可能只是主观的臆断。

在这里,我跟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孩子的恐惧情绪。

情绪对于人类,本身是一种本能的存在,它帮助了人们趋利避害,最终存活下来,发展至今。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名叫杏仁核的部位,它和情绪密切相关。一旦人们觉察到环境中“危险”,杏仁核便立即做出反应,让人们战斗或逃跑。这个过程是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的,所以是一种本能反应。随后,大脑皮层才紧接着做出反应,告诉人们刚才是真危险还是虚惊一场。

如果人类对于环境的改造没有那么迅速,仍然住在危险丛生的森林里,那么杏仁核产生的情绪反应就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在危险面前,反应迅速尤为重要。

但是现在人类居住的环境已经非常安全,在高楼大厦中,原始的危险基本已经排除。

但问题是,环境已经大变样,但人类的情绪机制仍然和原始人一样,迅猛而粗糙!情绪来得快,但不准确!也就是你会在不应该害怕的情境中害怕!

于是,人类的情绪机制和居住环境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人们,尤其是孩子,仍然对环境充满警惕,即使环境没有任何危险,一但觉察到危险(更多时候是潜在的危险),恐惧情绪就产生了。什么是潜在危险呢?比如一个陌生人快速靠近你,或是你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些人或物,都是潜在危险。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的恐惧还会出现“泛化”的情况。本来你只对某一特定的人或物感到害怕,但到后来,你会对与之相关的人或物都感到害怕!

在这一点上,很多妈妈由于不知道这种情绪机制,因而想不通孩子的恐惧原因,甚至批评教育孩子:

“有什么好哭的?妈妈不是在你身边吗?”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上。小女孩为什么怕我?原因有很多。也许小女孩一开始怕的并不是我,而是教室里的环境或者音乐声音,后来泛化成了我这个人。

怎么解决恐惧的问题呢?不能逃避,不要觉得孩子害怕就远离。也不要随便给孩子的恐惧贴标签,诸如“怕男老师”之类的。

正确的做法是循序渐进的去适应。允许孩子哭,抱着孩子到人少的角落,倾听孩子的哭泣。当孩子的情绪有所好转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一下害怕的原因,已经下次可以怎么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