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妈妈看过来
-
“我家儿子见人从不主动打招呼,告诉他一万次也不管用,真愁人…”
-
“我家闺女做什么事都坚持不了一会,这么没耐性,将来长大了可怎么办?”
-
“我家孩子反应总是比别人慢半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真担心他长大了什么机会都争取不到…”
-
“我家大宝精力无限,一刻都闲不住,我都快被他熬成干了…”
-
“我家妞妞写作业的时候,外面有一点动静她都要跑出来看看,非常不专注,以至于她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小心翼翼不敢出声,恐怕影响到她…”
每次听到妈妈们的抱怨,我都能产生深深的共鸣。曾经,放学后我家的经典场景如下:
我:“麦子,今天在学校过的怎样啊?”
麦子:“不好”
我:“哪里不好?能不能和妈妈说说?”
麦子:“哪都不好!”
(见情形不对,我赶紧转移话题)
我:“听老师说你今天考试得了95分,有进步,祝贺你啊!”
麦子:“有吗?我怎么不觉得?”
我:“比上次考试多了5分,当然是进步了。”
(麦子撇撇嘴,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我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再次转移话题)
我:“来,尝尝妈妈今天做的糖醋小排味道好不好。”
麦子:“一般般,没什么特别的!”
……
我再也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愤怒从我的体内喷涌而出:“你就不能积极乐观一点吗?每天都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好像别人欠你钱似的,你这个态度让别人怎么喜欢你?你在学校也这样的话,同学们怎么会愿意和你交朋友?……”
我像机关枪一样开始向麦子进行扫射,不一会,遍体鳞伤的麦子就开始呜呜大哭,一边哭还一边用头往我身上拱,希望从我身上获取一点温暖。可是愤怒之中的我身体和心情都是冰冷和僵硬的,明知道这么做对孩子不好,可是我却无法做到抬起手来将麦子抱在怀里给他一个安慰,愤怒到极致的时候甚至还有一种要把他推出去的冲动!
虽然说孩子的性格都是天生的,可是当时的我实在做不到无条件接纳!
由于我属于典型的“力争优秀型”父母,所以潜意识中无比渴望自己可以拥有一个“完美小孩”。当现实和我的想象出现偏差以后,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内心就开始崩溃了,所以那个阶段我的情绪一再失控。我只关注到了我想要的,却忽视了客观存在,也没有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直到了解了孩子的9种性情之后,我的心结才开始逐渐打开。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儿童9种性情"的理解。
1348256-a478cf34b7f153b0.png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情。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时已具有9方面天生的特点,这9方面特点的不同组合造就了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情。
1、活动量
活动量指一个孩子运动活动的需求量,以及活跃期和不活跃期所占的比例。
活动量与个性的活泼与否无关,主要取决于孩子的生理特点。通常活动量大的孩子所需的睡眠时间较少,精力充沛;而活动量小的孩子所需的睡眠时间较长,相对安静。
我家麦子活动量需求低,而小土豆则活动量需求大。所以,麦子小时候我们带他出去玩,他玩不了多久就会要抱抱,或者开始以各种理由找茬闹情绪,每次我都感觉很崩溃,不得不在车上常备着便携式婴儿车以解放我的胳膊。小土豆则恰巧相反,通常是越玩越high,玩不够都不回家。从他不到2岁开始跟我们出远门,就几乎没有让大家失望过,各种活动都冲锋在前,独立自主,很少求抱,很多时候比同行的大孩子表现都好,着实让我们轻松了很多。
但是反过来,麦子能够一上午都待在图书馆里安安静静地看书,而小土豆则坐不住,看书对他来讲显然没有什么吸引力。
针对两个娃的不同情况,周末我们全家经常是分开活动:爸爸带麦子去深度参观科技馆、博物馆、逛书店、看展览;而我则带着小土豆各种逛,坐地铁乘公交、大街小巷、公园游乐场,一直“溜”到腿都细了。一天下来,两个孩子也都收获满满。
活动,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2、规律性
规律性指的是儿童生理功能的可预见性或不可预见性,比如:饥饿、睡眠、排便。
如果孩子睡觉、起床、吃饭、大小便……都很准时,就是规律性强;反之,如果饮食生活不定时、定量,就是规律性差。
大人们往往很容易对规律性差的孩子心生偏见,因为确实不太好带。比如周末你准备半天要带孩子出去玩,可对于一个规律性差的孩子,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临出门那一刻Ta困了要睡觉,于是精心准备的出行计划泡汤了。
我家两个娃相对来讲规律性都不太强,晚上就寝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事情。白天上班累了一天,我特别希望两个小家伙晚上一到9点就都能乖乖上床睡觉,可是经常都晚上十点半了,麦子还在津津有味地看书,小土豆还在客厅拿着玩具跑来跑去。我一遍遍的催促睡觉,两个孩子的回复都是:“我还一点不困呢!”
可是我很困啊!一想到第二天还要早起,我都感觉非常火大。无数次斗争失败后,我不得不总结经验,调整策略。孩儿爸是个夜猫子,喜欢晚上看书,于是每当我晚上很累的时候,就提前帮小土豆洗漱好,之后将孩子们交给爸爸看管。这样我就不会因为一直要等孩子们睡觉而感到焦虑。
所以,对于规律性强的孩子,家长们要尽量按照习惯准时满足Ta们吃喝拉撒睡的需求;而对于规律性较差的孩子,则要做到充分接纳,适时调整养育策略,尽量让大人和孩子都相对舒适点。(当然,我们在尊重孩子规律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孩子上学后的适应问题,家长们需要帮着稍大点的孩子逐渐建立规律性。)
3、初始反应(趋近/避趋性)
初始反应是指首次接触人、事、物或环境等新刺激时,所表现出的接受或退缩的态度。
趋近性的孩子通常较勇于尝试,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而趋避性的孩子则对新事物有退缩、逃避的倾向,不容易学习新事物、适应新环境,Ta们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观察适应期。
麦子的初始反应属于趋避的类型,见人不打招呼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出去和小朋友玩也比较慢热。 于是我就会经常“教导”他应该如何跟别人打招呼,可是似乎没什么用。所以总有熟人逗他说:“哎呦,你一个小男孩怎么还这么害羞啊!”我当时也认为别人开个玩笑没什么,可是后来我发现孩子“被贴标签”了,他自己也开始说“我害羞了”。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这对孩子学习新技能非常不利,于是一方面我会私下告诉别人不要再开类似的玩笑,另一方面我们开始在家玩“情景扮演游戏”,模拟各种社交场合的沟通,帮助孩子进行预演。此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我会和麦子一起加入游戏,自己亲身示范如何与其他小朋友沟通。直到现在,麦子在进入到一个新环境时,也还是采取先观察后加入的策略,但是他再也不会因此而产生焦虑和为难情绪。
如果您的孩子也属于趋避的类型,千万不要强迫Ta主动去和人打招呼,或者直接把Ta扔到陌生的人群或环境中去进行所谓的“锻炼”,因为这很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并导致Ta以后更加地退缩和逃避。换个角度,其实趋避的孩子比趋近的孩子更有安全意识,这在复杂陌生的环境中其实是有利于保护自己的。
孩子,请随着你自己的节奏慢慢来!
4、适应性
适应性指的是一个孩子随着时间推移对一种新环境如何做出反应的调整和改变的能力。
适应性与趋避性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趋避性是直接的反应,而适应性则是自我调整后的反应。适应性好的孩子可以很快、很轻松地学习、接受陌生的事物,能从容应付突发的情况。适应性差的孩子则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去接受新事物,常会显现出退避性。
麦子和小土豆的适应性都还不错,一般不需要我过多的操心,所以我们才得以全家经常性的出行。但如果您的孩子适应性较差,请一定不要焦虑,请及时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坚持做到不批评、不催促,不嘲笑,相信Ta只是比别的孩子需要的时间多一点而已。
慢热的孩子,我们就要慢慢等!
5、坚持度
坚持度是指一个孩子在障碍或困难面前继续一项活动的意愿。
坚持度高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会想办法克服,相对的其个性就会比较固执,人际关系有可能会不太融洽;坚持性低的孩子遇到困难可能很快就会放弃,但是其个性通常也会比较随和。
麦子是个坚持度较高的“小金牛”,遇到困难时虽然也容易掉眼泪,可是却很少说放弃。当然了,倔强的牛脾气上来后也很不好惹,非常“一根筋”,不容易变通。相反,小土豆则比较好哄,前一秒还因为不能玩Ipad而嚎啕大哭,后一秒给他一块巧克力可能就会“破涕为笑”。
了解到两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后,对麦子的“倔脾气”我们不再指责,对小土豆的“三分钟热度”我们也不再焦虑。有句话不是说嘛:“ 天生我材必有用!” 麦子同学喜欢读书、钻研,酷爱编程,将来说不准成为一名IT精英;小土豆同学兴趣广泛、观察力敏锐、情感细腻,将来则很有可能在一些新兴领域有所建树。
一起静待花开吧!
6、注意力分散度
注意力分散度指孩子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而改变其原来进行的活动。
注意力分散度与坚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互有关联,注意力分散度高的孩子更容易分心,学习无法彻底投入,坚持度较差;注意力分散度低的孩子则不容易分心,能够专注于学习目标,坚持度较高。
麦子的注意力分散程度比较低,看书和写作业的时候特别专注,这也是让我特别省心的地方。与此同时,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喊他十声八声的都没什么反应,这对于急脾气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之前的时候,我们俩经常会因为这个问题吵架。我认为他“反应慢,没礼貌”,他认为我“太多事”。而小土豆则反应极快,经常是我的话音还没落,小土豆就喊着“妈妈我来了”出现在我的面前,这种配合着实让我心情愉悦。
在了解到“注意力分散度”这个概念后,我发现了自己的认知局限。于是,当我需要再次引起麦子的注意时,就会走到他面前,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问能否打扰他一下,在得到回应后才开始正式沟通。这样以来,我们之间的矛盾明显减少了,沟通的效果也明显提升!
沟通,真的不是想当然的问题!只有首先获得了对方的注意力,保证了“我在说,你再听”,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7、情绪本质
情绪本质是指快乐or不快乐,友善or不友善,勇敢or害怕等正负向情绪的表现比例。
情绪本质正向的孩子经常笑咪咪的,容易结交朋友,态度积极而生活快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则多愁善感,或是爱闹别扭,容易让人产生敌意。
之前的介绍中我也说过,麦子同学是个情绪本质偏低的孩子,而小土豆则情绪本质偏高。对我这样一个超级自恋的妈妈来讲,麦子同学的性格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让我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所以,一旦麦子的情绪外露,我就会本能地对他进行打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麦子没有了情绪释放的出口,他内心的负向情绪越积越多,情绪就会越来越悲观。于是我就越来越不满,越来越愤怒。我们俩的关系再次跳入死循环。
了解了“情绪本质”概念后,我才明白孩子的负向情绪其实并不是在表达对别人的不满,也不是在挑战他人,这只是Ta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于是,我开始逐渐释然了,虽然有时候麦子仍旧会带给我比较沮丧的情绪,但是我也能做到理解他,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变得好起来!
爱孩子,首先要做到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
8、反应阈值
反应阈值是指可以引起孩子反应的刺激量,包括视、听、味、嗅、触觉、本体觉等。
反应阈值低的孩子只要一点点刺激,就会感到不舒服,比如洗澡水的温度稍高或稍低点,外界声音稍大一点,都可能会引起他的不满;反应阈值高的孩子则对刺激较不敏感,比如衣服弄湿了一些,饭菜口味咸点或淡点,他都可以接受,不受任何影响。
麦子的触觉反应阈值很低,从小到大都不喜欢穿紧身的衣服,新买的衣服领子内的标签必须剪掉,否则他就会拒绝穿那件衣服。一开始我总以为这孩子有点矫情,后来突然意识到,我其实也从来不穿高领的衣服。看来孩子的“矫情”是得我真传啊!
每个人的感觉阈值都不相同,所以要相信孩子的感觉,他觉得不舒服那就一定是不舒服。写到这,突然想起一个段子:“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说的不就是这个问题嘛!
9、反应强度
反应强度是指孩子对内外在刺激所产生反应的激烈程度。
反应强度是一种外显的现象,反应强度高的孩子,他的喜怒哀乐情绪及需求,比较容易被人察觉;反应强度低的孩子因为外显出来的信息太微弱,容易被人忽视他的反应与需求,然而这并不代表Ta没有那样的需求,只是家长很难察觉到罢了。
我家麦子反应强度比较大,一有要求就喜欢使劲嚷嚷,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大哭大叫。相对的,小土豆反应强度则比较低,他在表达诉求的时候,总是语气淡淡的,如果得不到回应,他就会一遍遍的重复,但是从来不会大吵大闹。于是乎,当两个孩子同时提要求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先回应麦子,然后再回应小土豆。这么做貌似对小土豆有点不公平哈!
这也应了中国那句老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早已经发现了,哪里有什么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每一种个性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做家长的如果只按照自己的成长经验或者社会的评判标准来要求孩子,当然会“烦恼无限”。
放下评判,帮孩子一起探索Ta喜欢、Ta适合、Ta也有能力做好的事情,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