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记事记人随笔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征文](二) 两岸交流的大门

2019-02-02  本文已影响1人  443dc3a6113b
电视剧《原乡》的剧照 电视剧《原乡》的海报

大约从前年开始,看到一些媒体文章在谈到两岸交流30年时,总爱说“大门打开了”,而我始终认为,老兵返乡乃至两岸交流的大门不是“打开”,而是“撑开”的。1979年,以全国人大常委《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为重要标志,我们大陆一方向台湾同胞敞开了大门,但台湾国民党当局却顽固坚持错误的立场,紧闭大门,拒绝往来。在这种情况下,老兵们首当其冲成了受害者。就像电视剧《原乡》中洪根生说的那样:“别的都能等,老娘不能等!”于是,才有了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们的抗争,有了一系列“撑”的行动。出于对老兵命运的同情,台湾党外运动的一些人士借力使力,岛内及海外的媒体也顺势而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声势。正是迫于这种压力,台湾当局才不得不准许老兵返乡探亲。

台湾老兵在台湾的诉求与抗争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老兵返乡运动中,大陆的台胞组织——全国台联发挥了独特作用,由其主办的公开刊物《台声》杂志是当时唯一的一份对台刊物,也不失时机地摇旗呐喊推波助澜,笔者有幸投身其中,也积极参与了“撑”的行动。

何文德带领的第一个台湾老兵返乡探亲团

1988年1月,以何文德为团长的台湾第一批返乡探亲团跨过禁断40年的台湾海峡,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土。他们身穿书写着“想家”大字的白色外套登上万里长城,高扬手臂大声呼喊“我们回来了”的那张照片成了历史的标志性存证,那张照片,是我们《台声》杂志派出的记者拍摄的。

忘不了由全国台联在国际俱乐部举办两岸老兵座谈会上,高山族台籍老兵、全国台联办公厅主任张澄生双手接过何文德从台湾带来的泥土和槟榔,两人相拥而泣的场面,张澄生痛苦的说:“你们能过来,我们回不去啊!”那一刻,台上台下的老兵痛哭失声,任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动容。

张澄生与台湾老兵返乡团何文德的深情拥抱,定格了这一历史瞬间

1988年10月,台湾省籍老兵返乡协进会在北京成立,由全国台联副会长徐兆麟出任会长。协进会成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发表台湾省籍老兵返乡协进会成立宣言和致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先生的公开信,向国内外媒体记者发出呼吁,披露事实真相、在台湾报纸上公布滞留大陆的1000余名台籍老兵的名册信息等等。这一套“组合拳”与岛内轰轰烈烈开展的老兵返乡运动相呼应,也是在“撑”那扇半开半掩的大门。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台湾当局终于开禁,宣布有条件地准许台籍老兵返乡定居。就在这一年,重庆台籍老兵谢源拔成为首位获准回台探亲的乡亲,全国台联和地方台联都给予他极大的帮助。协进会还组织老台胞到福建寻根访祖、眺望金门;与广东省台联合作,在广州设立台胞接待站,负责接待全国各地的台籍老兵,协助他们返乡探亲;邀请两岸歌手举办义演,为台籍老兵返乡探亲募集资金;在全国各地区分片召开返乡归来的台籍老兵座谈会,交流经验和心得。而《台声》杂志则紧密配合,及时编发相关文章,为推动老兵返乡鼓与呼。

张澄生(右一)代表大陆台胞收下台湾老兵返乡团带来的家乡的礼物——槟榔和泥土(1988年)

笔者在这段时间,结合时政,也编发了大量与之有关的文章,包括从读者来信中收集的信函,以“老兵书简”的形式连续编发了多期,通过十几位台籍老兵的现身说法,直接表达他们的心声。编发了采访原国民党七十军军长陈颐鼎的文章,陈颐鼎老人痛心地说:“在1947年1月,我把一万多名台湾籍青年带到了内战前线。这些青年人很可爱,大都没有文化,当时很多人没结婚。现在已经40年过去了,在战争中死了不少,活着的也已经六十岁上下了,至今回不到家乡。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感到内疚,对不起他们。”陈颐鼎老人希望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尽快还掉这笔心债。

1990年春,许先生来大陆寻找台籍难友时与笔者登上了长城 为挖掘寻找难友遗体。许先生从加拿大来大陆,笔者带领前往山东,同为在烟台机场,与前来迎接的烟台台联简会长合影

我还配合形势,围绕老兵返乡问题撰写了不少评论文章,如:《莫教返乡成畏途》,《返乡路上不应设鹿砦》,《不该被遗忘的一群人》,《来多去少的局面该结束了》等,陆续发表在《台声》和《现代中国》等外宣刊物上,其中有的评论还被岛内或北美的华人报刊转载。在那段时间,我还以老兵为主题,写了大量文章,有通讯报道、随笔、报告文学、电视专题脚本,算来也有五六万字。

许先生在京期间与大陆台籍老兵座谈并发起了签名请愿活动

也就是在那段时间,编辑部收到了台胞许先生从加拿大寄来的一封信,许先生也是一位台籍老兵,只不过内战后期,他随国民党部队撤回了台湾。在信中,许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近似于传奇的故事,恳请我们协助寻找曾在国民党海军服役的被称为“台湾技术员兵”的台湾同学在大陆的幸存者,还请我们帮助寻找让他惦记了40年的一具来不及掩埋的台籍士兵尸体的下落。

面对这几乎难以实现的请求,我决心试一试。征得杂志社和全国台联领导的同意,我通过《台声》和《台联通讯》刊登启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原“台湾技术员兵”的下落。结果一共找到了24位(其中两位当时已经去世)。其中为了查证于1956年就因病去世的高雄老兵的下落,在山东省台联的协助下,我到济南郊区找到那家疗养院,采访老院长和原来的医护人员,并且在他们的带领下,爬到半山,拨开过人高的荆棘,一座一座地寻找坟墓,直至看到墓碑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他的名字和籍贯。

在山东省台联和济南市第三医院的协助下,寻找台籍老兵王添兴(王再兴)的下落 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笔者找到了台籍老兵王添兴(王再兴,高雄人)的墓地

在山东台联的协助下,我亲自到事件发生地——烟台南长山岛实地调查,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终于查到了那具遗骨的下落,带着从加拿大赶回的许先生到南长山岛挖掘遗体。许先生带着在北美托钵为大陆台籍老兵的募款来到北京,资助老兵返乡。全国台联安排许先生在北京与台籍老兵见面,召开座谈会。还买来十几米的白布,请人书写“滞留大陆台籍老兵要回家”的条幅,让参加座谈会的老兵签名。前不久在中央台播出的专题片《台海纪事》中有一个台籍老兵站在条幅下控诉的照片,就是《台声》记者在那个场合拍摄的。座谈会之后,许先生带着条幅,奔赴烟台、青岛、厦门等地,在当地台联的协助下,与台籍老兵会面座谈,征集签名,要带着台籍老兵的诉求回台湾。

笔者带着许先生在烟台南长山岛挖掘当年来不及掩埋的难友林渊嵩的遗体,图为挖掘现场 许先生在挖掘现场凭吊死者 许先生在挖掘现场凭吊死者

许先生回到台湾后,向台湾当局递交请愿书,通过同情滞留大陆台籍老兵的“立法委员”在“立法院”陈情。许先生还在台湾“立法院”前张挂条幅,头戴白布条绝食抗争,为台籍老兵争取权益。后来,他还两次到大陆,在全国台联和各地台联的协助下,从哈尔滨到海南岛,访查台籍老兵,记录他们的遭际,倾听他们的呼声。特别是在辽宁锦州和江苏徐州,实地踏查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战场,凭吊了死在这两个战场上的台湾冤魂。再后来,他回到台湾,撰写了长达30余万字的专著——《台籍老兵的血泪恨》,为这段历史存证。许先生为推动台籍老兵返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许先生在台湾为滞留大陆的台籍老兵请命

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现在,国内的一些人求证一些老兵问题会找我,岛内一些对老兵问题感兴趣的媒体会找我,台湾研究老兵问题的学者也曾与我彻夜长谈。那年在北京参加蒋渭水学术研讨会时,见到了台湾“监察委员”黄煌雄,我记起当时身为民意代表的他曾经在“立法院”为台籍老兵公开质询的事。攀谈中,他非常兴奋,他说,早就听许先生讲过,大陆有个《台声》,《台声》有个阎先生热心帮助过他,没想到今天终于见到本尊了。第二天的座谈会上,他竟然把我隆重地介绍给与会学者,他说:“二十多年前,我在‘立法院’,阎先生在大陆,为推动老兵返乡,我们做过同一件事!”

台湾“立法委员”黄煌雄始终站在老兵一边 两岸媒体为老兵返乡推波助澜的部分文章,其中《返台定居台籍老兵凄凉百图》是笔者撰写, 关于推动老兵返乡的类似文章笔者曾撰写了数万字

是的,我们做过同一件事,那就是“撑开”那扇紧闭了40年的大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