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不如叫《令妃升职记》, 如懿是怎么输给魏嬿婉, 失掉乾
在《如懿传》中,魏嬿婉初初得宠,是因为她有几分像如懿,准确来说是像乾隆心中爱着的年轻时的如懿,但魏嬿婉比如懿可能更美一点,原著中关于魏嬿婉的外貌描写是最多的。这其实是相当于开了一个金手指了。
不过当时如懿和乾隆感情尚佳。而魏嬿婉出身低微,空有美貌,不通诗文,皇帝是很嫌弃的,觉得她无才无艺又俗气,和才艺双绝的如懿完全没有可比性,还在魏嬿婉过来讨好时,当着如懿的面嘲笑魏嬿婉不会煮燕窝,要如懿教她。
把甜白瓷错认成白瓷,也遭皇帝一顿嘲笑。(小声说:从这就看得出这剧中的皇帝有毒,挺渣渣的,所以关于两人的展开讨论也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上。)
这个时候如懿和魏嬿婉的处境天壤之别,一个是皇帝年少时的真爱,一个是皇帝一时兴起宠幸的宫女。而最后的结局却是,如懿在皇后位被皇帝不废而废,册封的宝册全部收回,死后棺木就塞在纯妃地宫一角。生的儿子不被皇帝待见。
而魏嬿婉最后追封皇后,死后和富察皇后一左一右陪葬在乾隆两侧,继位的嘉庆皇帝就是她的儿子。
如懿明明拥有皇帝对她的青梅竹马之情,却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而魏嬿婉则抓住机会,最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就在《如懿传》中来说,主要原因就是人生态度和性格的差别吧!
如懿在剧中是皇帝的少年时期的真爱,因而导致初期的嫔妃都把如懿当成眼中钉,然而如懿又偏偏是个佛系白莲花,不争不抢。她大概是相信皇帝的爱就能给她一切。被人陷害也不见她辩驳,只表示要相信她。乾隆对她还是很上心的,她被害去冷宫,乾隆派人暗中保护,并留下宫女,想办法查出真相还她清白。
而如懿出冷宫后,还给讨好她的皇帝冷脸看,需要皇帝低下身段来哄她。也许如懿的心里仍然把乾隆当成她年少时的爱人,并没有意识到两人身份的转变。
而如懿被陷害的次数也确实太多,她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加上皇帝的多疑,两人渐渐离心。
而她的这种说是直也好,任性也好的性格,作死程度在鹿血事件中达到顶峰。本来皇帝就很难堪了,她却当众要逼皇帝喝醒酒汤。引得皇帝暴怒,如果不是此时如懿恰好怀孕,这个事情还不知道会如何收尾。
而如懿除了不给皇帝面子,她其实也不在乎伤皇帝的心。皇帝和太后不是亲母子,互相防备,皇帝更是十分忌惮太后,太后引荐的后妃,哪怕是意欢这样一心爱他的,他都能下药不让意欢怀孕,其他太后系的,动起手来就更直接了。而如懿作为皇帝的真爱,却多次帮太后做让皇帝不开心的事。
皇帝和皇后的女儿,太后的女儿,有一位公主需要远嫁科尔沁,如懿明明知道皇帝不舍得女儿,却主动献计给太后,把皇帝的女儿嫁去了科尔沁。而与此作对比的是,太后曾经亲自去找舒妃意欢帮忙劝皇帝,但是舒妃不愿意皇帝伤心直接拒绝。
还有乾隆在后期发痴般的爱上了香妃,如懿却听从太后的安排,端了一碗绝育药给香妃喝下,彻底伤了皇帝的心。
如此下去,两人矛盾不断升级,相看两生厌。
而魏嬿婉却逐渐得到皇帝的宠爱,原因之一自然是她长得像年轻的如懿,却能让皇帝得到在如懿那里得不到的温柔小意。
她努力,皇帝嫌弃她没文化,她就狂补文化。没有才艺,就唱歌跳舞弹琴全都学,皇帝喜欢的昆曲她唱的绝佳。去狩猎,蒙古妃嫔嘲笑她不会,她就坚持学习,默默练习,连皇帝都被她打动,亲自教她骑射。这样认真的样子,谁不动心。而且从不端着,做错事失宠,就会去想办法讨回皇帝的欢心。所以她很快就从一介内务府包衣宫女升到了令妃。
如果说妃嫔是一个职业,令妃真是干一行爱一行。(隔壁延禧攻略的令妃也是非常敬业了)皇帝喜欢什么她就能学会什么,从什么都不懂,到精通各种才艺,气质佳,这其中的下的功夫可想而知。而且她本身的转变,皇帝就很有成就感了,剧中的皇帝貌似喜欢玩养成,她的一切成长,才艺学识,都是在皇帝的影响下获得的。皇帝也十分满足这一点。
所以当皇帝怀疑令妃做坏事时,令妃哭诉,您相信自己一手调教的女子会是狠毒之人吗?皇帝就相信了她。这是如懿也不曾有的待遇。令妃实在是很了解皇帝了。得到宠爱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