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511)钟山石窟

2022-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岩磊简书

文/石岩磊

      到延安旅游,人们除了参观黄帝陵、宝塔山、壶口瀑布等传统景区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向一小众景点,它就是子长县境内的钟山石窟。

      石窟位于钟山南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为我国最古老的石窟群。其共有18个洞窟,可大部分被淤塞,目前只发掘了5个,但个个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中的3号窟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因里面凿有上万尊佛像,所以又被称作“万佛岩”。

    窟内的主佛为释迦牟尼,其高达3.5米,它的两侧分立着左右胁侍弟子迦叶和阿难,四周布满菩萨、罗汉及弟子像。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所有造像都开凿于同一山体之上,没有一件是由洞外移植来的,它们在加工过程中,稍有闪失便会前功尽弃,足见当时的工匠技艺高超,而且他们还无比敬业,一凿一斧都透着十足的匠心。

    让人大开眼界的是,洞窟里的佛像颇具世俗气,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感。迦叶满脸沧桑,深深的皱纹爬满额头,头顶的青筋清晰可见,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阿难则是一副恬淡洒脱之像,圆圆的面颊上稚气未脱,好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学子。而菩萨像则婀娜多姿,衣带飘飘,身段娉婷,俨然风姿绰约的“维纳斯”。

      石窟前壁上的16罗汉像更是千姿百态,有的闭目诵经,有的垂眉深思,有的嘴角含笑。还有一个怀揣幼豹,其应该是他饲养的宠物,小家伙顽皮地去咬主人的耳环,罗汉疼得龇牙咧嘴,但仍双手轻托小豹,生怕它跌落,其仁义之情、慈悲之相跃然“石”上。

    洞窟中不仅有众多的精美佛像,而且还有大量寓意深远的石刻画,像东壁上的“佛涅槃图”。释迦佛圆寂前仰身而卧,进入不生不死的境界。众弟子或仰面嚎啕,或俯首悲戚,或凝神沉思,反映出他们复杂的生死观。既有不舍,也有遗恨,还有勇于面对宿命的坦然。如此刻画,应该与建窟的初衷有关。

      3号窟的建造出自北宋范仲淹之手,他时任延安知州。当时这里地处大宋与西夏交战的前沿,战事胶着,双方伤亡惨重。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数鲜活的生命血染疆场,为了告慰逝者,范仲淹主持开凿了这些石窟。

    当游人仔细观察眼前栩栩如生的佛像时,感觉他们并非与青灯古佛为伴的出家人,而是无数为国捐躯的将士,其战死沙场后不能马革裹尸还,便永远地驻守在了边关,不过他们已然换了身份,变作天国的菩萨罗汉。这里没有了刀光剑影的屠戮场面,没有了撕心裂肺的阵阵喊杀声,唯有直面人性的悲悯与宽容。钟山石窟里的万佛即化为和平的使者,祈盼着将军不再早生华发,渴望着征夫无泪。

      2022.9.2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