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故事汇人物专题交流群每日推荐散文

去拥抱什么样的活法

2017-09-18  本文已影响85人  董小野和他的小房子

为了让我显得不是那么的主观,我去找了找许知远的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和《单向街》。

这个人并不是那么熟,最开始看到他是《十三邀》第一季第一期,我慕名而来是因为另一个人——罗振宇。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只是隐隐感到他与罗振宇是两个世界的人。

及至他访问马东,这个印象落实了。马东和罗振宇是一个世界的并行人,两个人能在《奇葩说》舞台上一唱一和,老罗说,他对于这个节目,期期不落。但许知远不同,他毫不掩饰对于《奇葩说》的不解,“场面太混乱”,他在《十三邀》里,永远给人的是一个深思熟虑、冷静的智者形象,这般嘻哈式的人生,他承受不起,他自感深受折磨。天啦,两个世界的人为何要互相伤害。

在我看来,这两期许知远都不曾讨到一分喜。

对话罗振宇时,他质疑他,会不会这样的对知识的转述和表达让知识过分实用化,人生从来不是如此,罗振宇说,人生从来如此。

他向罗振宇取商业经营成功之经,收到的回答是,趋势认知和个人行为之间存在一个夹角,所以烟草工人不会管吸烟者是否健康,所以工厂生产者无暇顾及后果对环境的污染,所以这个时代生存的法则是,跑,不要管别人。而许知远没法接受。

“我挺不理解那些唱挽歌的人,就你怎么能这么浪费生命?”

“好吧,我就是唱挽歌的人。”

谈话到这里就已经结束。

而对话马东时,他们聊起了这个时代的粗鄙化。马东仍然毫不留情,所有时代都是这样的存在,你见到的那些李白、梅兰芳、莎士比亚,和现在的周杰伦、刘德华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许知远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就他对于他的信仰坚定到不可割舍,是那种已经翻看过各种价值观底色之后仍然保留的坚定不移。罗胖说,他是一个很好的对手,你知道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不会同意你所说,但你知道他听得懂。马东说,他俩的底色是相同的,他所有的愤怒大概都是因为对于世界的成见颇深。

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时代精神正在逐渐让人背离初衷,他想要捕捉却又害怕流行情绪,关于年轻人,他是这么想的,如果新一代对上一代人不抱有好奇之心,注定是不入流。还有就是,这个世界太粗鄙了,他向往精致化。

他的所有这些成见在遇到马东和罗振宇时,都被一击而碎。

他挺瞧不起“效率”这个词,在这个词的包装下,所有一切都好像变了样,所以他能像罗胖说得那样“浪费生命”似的去找其他答案,也能像马东说的“身处5%而向95%发声”那样去各处探寻。

他饱含情怀,你知道的,所有的幼稚后来都包装成了情怀。蔡康永说,情怀算个屁,拥有情怀是你变得有情怀的最大障碍。他是真性情人,可是太矫情了。

说时代粗鄙化和知识过分实用化,一定程度可以划上等号。我是觉得,许知远根本没有回到那个历史场景中去谈这个问题。《战争与和平》是一卷伟大的小说,但你得具体说,小说的前三十万字是托尔斯泰为还赌债而胡乱凑出的字数,这之后才是你看到的美好。李白呢,在唐朝根本没有机会万人空巷,时间让他慢慢精致。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当时的英国无人问津,后人顶礼膜拜跟当时没有关系。时代从来如此,知识从来如此,许知远是在躲。

时间越来越远,粗鄙的后来口口相传才圆了精致的神话。而这个时代的一个好处是,这样粗鄙变精致的周期正越来越短,几年前陈奕迅的歌是KTV首选,几年后他的歌活在豆瓣一角。

精致化的生活多么美好呢,大家都不那么焦虑与浮躁,都认真执着,都开始讲究诗和远方,效率啊什么的,见鬼去吧。请问,这样的生活有什么好,像足了那些理想主义者扔给你的一大串纲领,均贫富,均地权,然后呢,大家谁也别想过好是吧,一起混蛋。所以,都知道诗和远方,谁去做诗和远方做不到的事,都不喜欢效率和实用这样的字眼,那么怎么样你才可以高枕无忧谈理想。

许知远真的是乐观了,相信这个世界会有他想要的那一面。他能奔着一个念头采访俞飞鸿,这个念头是他看了她的一部电影,他觉得电影里的她是他想在生活中遇到的人。马东和罗胖这些人来不了这样的高大,他们的生命低到尘埃里,反而是悲观的一方,他们相信那样的天马行空不再发生,那就让自己的现实看起来不是那么的拧巴,哪有什么时间去当救世主,这个世界已然很好,会越来越好,不需要。

如果我是上帝,我当然也会愿意像许知远说得那样,给人类设定另一些人性,不再饱含竞争,不再奋发向上,大家都专心在诗和远方,甚至的起点都一样。可惜呀,我不是,也没有任何人会是。

让你和你爱的人的这一生过得不是那么的卑微,有幸谈起诗和远方,这是你唯一的使命,别矫情,矫情会死,别放弃,放弃会亡。李诞说,你不要劝我勿忘初心,我的初心是瘫坐在那,什么也不做,安静享受生活美好,你一劝我,我就要放弃勇往直前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