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儒家的道德说教】Ⅱ《中庸》02
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刚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刚曰中庸是也。”
朱子说: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礼记•正义》说:是子思引仲尼之言,广明中庸之行,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之道,鲜能行之。
“君子而时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
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
就如组织一场音乐会,指挥就是调动各方面的因素,达到“中”与“和”的境界。这个“指挥”就是“中”,是各位演奏者注目的中心。而指挥则是以演奏内容的节奏与情绪表达为“中”。
而对于广大听众来说,能够享受到精美的艺术熏陶为“中”。又比如琴弦的调音,弦太紧会被拉断,太松则发音不准。演奏太快,失了节奏;弹得太慢,就成了杂音。成功的演奏,就在于“和”而“中”。而真正的“中”就是与这个音乐会有关的全体的共同的认同。
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长期的客观实践中产生了“时”的观念,并作为指导实践活动的依据。
认识到季节时令的变化对于农业的决定意义,《尚书•尧典》说“敬授人时”,孔子说“使民以时”,孟子说“不违农时”,其意思都是为了顺天应人,和谐共生。
“当今之时”、“彼一时,此一时”中的“时”,则指时代、时势。
在对于“时”的把握与运用上,已经升华为哲学范畴。《尚书•益稷》云:“敕天之命,惟时惟几。”“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易•文言》云:“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易•彖•随》云:“大亭贞无咎,而天下随时。” 《易•彖•益》云:“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易•彖•丰》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易•彖•小过》云:“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深刻地蕴涵着“与时俱进” 的积极思想。
[原文]
仲尼曰: “君子中庸①,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②;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③。”
①中庸:儒家思想中的最高道德境界,即包容与利用。中,即符合、正中其中之意。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②君子而时中:君子能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把握中正的原则,行事处世有度。时中,言行时时处处符合中庸之道。
③忌惮:顾忌和畏惧。
孔子说:“有教养的君子处世奉行中庸之道,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总是违背中庸的原则。
君子的言行之所以合乎中庸的规范,是因为君子诚笃自律,处事有度,规范适中,能够在特定的时空情势下,对于具体的问题作出恰切的处理。
不注重修养的人其行为之所以背离中庸,是因为他们的心智不能达到那种高度,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失于检点约束,肆无忌惮,言行极端,无所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