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舞蹈艺术家的修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大多数舞蹈从业者来说,成为一名舞蹈艺术家应该是他们共同的职业理想和目标。然而我们都知道,成为一个行业的“大家”之路永远不是坦途。舞者希望成为技艺超群,能够驾驭各种角色的舞台表演大家;编舞希望成为作品等身、风格鲜明、后世传颂的一代名家;芭蕾大师和教员们则希望培育出满园桃李、制作出各色精品,成为一个剧团辉煌背后的筑梦家。殊途同归,这些都是通往一名伟大舞蹈艺术家的道路。这条道路宛如从苦海中通向幸福彼岸的航道,波谲云诡,浊浪滔天,需要航行其中的人具备强大的内在力量,不断改造自己,强大自己,完善自己,做怒海争锋的弄潮儿。这也就是作者今天要探索的话题:一名舞蹈艺术家的修养。
我们为什么要讲修养?何谓修养?一个人的内在改造过程谓之修行。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而修养是通过修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在成为舞蹈艺术家的道路上各种的奋斗进取是修行,我们到达彼岸,成为舞蹈艺术家那一天的内在状态是当时的修养。一个是因,一个是果。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讲修养或是换句话说要进行修行呢?如前所述,艺术的高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艺术家的境界也绝非一日之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在这里所说的就是自己修行以达成修养的过程。就是孔子也承认自己不是天生的“圣人”。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必然经历过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多么的艰辛。(摘引自刘少奇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在这条道路上,即使我们出自同一所学校,接受着同样的训练和教育,由于我们各自不同的天赋、品质、成长经历,和不同的主观努力,我们也可能最终获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成果。因此,对于任何一位立志成为舞蹈艺术家的人来说,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通过主观的自觉的努力,改造和提高自己,在修行中成长进化,提升一名舞蹈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修养,进而走出自己的道路,创造自己的辉煌,是完全必须的,决不可少的。(部分摘自刘少奇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明确了我们想成为舞蹈艺术家为什么必须讲修养,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成就一名舞蹈艺术家修养的标准。
一、坚定高洁的理想
孟子曰:“人无志,非人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说的是我们在世间行走,活这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理想,那和混混僵僵的飞禽走兽又有何异呢?网络上有一个名词叫“空心病”。就是指当下很多年轻人发现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找不到生活中的方向与目标,从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可见人生目标和理想的建立对一个健全的人格是多么的重要。同样是芭蕾舞者,一个矢志攀登艺术高峰的人和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想混口饭吃的人,其结局和人生境界的迥异是显而易见的。
说到人生目标、理想信念,三国时期的大赢家司马懿年轻时和当时的大儒荀彧有过一番问答对话。司马懿问:“天下之士或以德扬名,或以勇立身,或以智行道,心中念念所求者乃是一个“成”字,在您心中这个“成”字该做何讲?”荀彧回答道:“世人不明‘成’为何物,一生内迫于欲而外诱于物,营营碌碌,随波逐流,纵是争得了势倾天下,富可敌国,亦不过是以手捏水而终不能得,落个生前身后一场空罢了。成者,以蓄志为本,志之所在即是功之所在,誓与天地争毫厘之转机,纵是以身而殉,亦能薪火相传,殁而不朽!如此之为,方可谓之‘成’!”(摘引自张朝炬著《正说司马家—老子司马懿》)这里的“成”以作者个人的理解就是成功,成就的意思。何谓成功,乃是为了理想信念而在天地间奋斗的过程。这段过程承载的理想,不管最终个人的结局如何,都可以薪火相传,留存后世。这样的人生,才不枉在世间走一遭。有了这种态度,我们才能坦然的面对人生的潮起潮落,悲欢离合,做一个忠诚于理想、忠诚于事业、忠诚于情感和生活,顺心而为的“真人”!
在这方面,我们的前辈艺术家们为大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中国芭蕾的奠基人之一戴爱莲先生,自小立志学习芭蕾,在英国求学期间孜孜以求,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正值抗战爆发,民族危亡的时刻,戴先生带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返回战乱的祖国,在宋庆龄、邓颖超等伟人的指引下,坚定了发掘振兴中国舞蹈事业的宏伟志向,并终其一生,矢志不移。在她和一批有志中国舞蹈事业的同仁努力下,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国舞蹈百花齐放的盛景。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位舞蹈艺术家人生走向的重要意义。
每个人的志向意趣可能不尽相同。就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大力欢迎的、提倡的、推动的,是怀揣对艺术的美好憧憬,为成为舞蹈艺术家这个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志向和追求。这也是一名优秀舞蹈艺术家成长之路的原点和初心。
二、善于发现的眼光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光。在生活的忙忙碌碌中,很多人都忽略了身边的风景,生命里的感动。而一名艺术家眼中的世界,应该是像初生的婴儿那般,风青草绿、鸟语花香,世界到处充满了惊奇和伟岸,当然也不乏黑暗与创伤。和哲学家经常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样,艺术家的眼光和思维永远不接受习以为常的平庸,而是善于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观夏夜星空而感宇宙之浩瀚,抚青青绿草而叹生命之坚强,阅前人遗迹而识历史之沧桑,听身边故事而谱今日之华章。用发现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舞者可以得到对人生的体悟、对角色的浸透,编舞可以得到全新的语汇、感人的题材,芭蕾大师和教员们则可以得到触类旁通的方法、因材施教的乐趣。
以芭蕾舞剧《天鹅湖》和《鹤魂》的创作诞生为例,天鹅和丹顶鹤的优美形象为大家所熟知甚至习以为常。但芸芸众生之中,只有通过编导认真发掘天鹅和丹顶鹤的形态之美、高贵之意,纯洁之魂,才能创作出以人的肢体和表演体现天鹅和丹顶鹤生命姿态和深刻寓意的优秀舞蹈作品。
著名艺术家阎肃老师2014年在习总书记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创作军队的“风花雪月”歌。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如此诗意盎然,而又披肝沥胆的风骨和眼光,得益于艺术家几十年深入军营生活,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发现发掘军旅生涯中点滴闪光的经历。用艺术的情怀发现生活中的美,应该就是这样吧。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营养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汲取。你所需要的,只是换上一双赤子之眼,用永远好奇探究的心,去体味那无穷无尽的世界。
三、终身学习的态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一名舞者,天赋再好,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也是无法成才的。从这里引申出去。成为一名舞蹈艺术家的道路上,要学习的,何止是那些专业的知识技能呢!
在肖向荣先生的《空间与身体》一文中曾有这样的表述:“进入当代剧场的舞蹈与舞美、装置、服装、音乐、灯光都成为构筑剧情的语言材料,观众视角的观看性打破了过去唯艺术家的主导,剧场表演被分成三种不同的层面:语言文本,排演文本,表演文本。最终呈现在剧场的一百分钟里的“表演文本”必定凌驾于其他两个文本之上,无论是作为一剧之本的编剧还是在排练房里精雕细刻的编导。在舞剧的剧场里,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多重语汇的表演。在视觉生理的驱使下,哪一种刺激最大,大脑就对其映像越深,剧场即‘现场’的实时存在。”作者对这段描述有两重理解:一是在当今的舞台上,舞蹈早已不是唯一表达思想内容的形式了。音乐、舞美的精彩演绎,在舞剧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反过来就对舞蹈的编排和演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表演文本”的最终决定作用。立意再好,编排再精妙,舞台上表现不出来就是一场空。而“表演文本”的主体,就是演员。你对角色的体会程度,你的演绎水平,决定了作品最终的成败。
所以说,演员不是跳好动作就行了,编导不是排列组合就可以了。要当得起“演员”二字,做到高水平的演绎,就要练好内功,体察生活,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生活学习。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读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深刻的人生体味;上一堂大师课,可以给你带来不同的专业体验;看一场演出,可以让你观人照己,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观一次展览,可以让你得到全方位的艺术熏陶;采一次风,可以让你得到生活中丰富的创作养料。
从事艺术的人怎能不懂艺术。所谓艺海无涯,而我们都是在海边拾贝壳的小孩。一个人越学习,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人的这一生,实在是不断学习中的一段旅程。每个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他们最终能够达成的高度。
在这方面,对于演员来说我们身边就有舞者的榜样:中央芭蕾舞团三位首席女演员朱妍、张剑和王启敏20年舞台艺术的传奇生涯都是从青涩的学生时代一步步走来的。天赋固然为她们技术上的出类拔萃打下了基础,然而是勤奋的学习,不断的思考,成就了她们今日的辉煌。每一堂基训课一丝不苟的练习,是对技术在微观层面的磨练。每一次排练中,对排练者要求的领会,是对人物刻画从模仿到自如的揣摩。时时刻刻,岁岁年年,长期学习和思考的积累,让她们最终出类拔萃,卓尔不群。
对于编舞来说,我们有约翰·诺伊梅尔那样的丰碑:这位汉堡芭蕾舞团的旗帜,照耀舞坛四十多年的艺术大师为我们创作出超过百部的芭蕾艺术精品。早在学生时代,在接受严格的芭蕾专业训练同时,诺伊梅尔就注重全方位发展,通过刻苦攻读取得了英国文学和戏剧研究文学学士学位,为他在之后的编导生涯中自如地驾驭戏剧芭蕾的题材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就是在成名之后,他也从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反倒是将视野扩大到音乐、美术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这才有了聚焦马勒音乐作品的系列芭蕾力作。近年来,他的几部重量级作品如《小美人鱼》、《达吉娅娜》等更是除作曲外包办了编剧、编导、舞美和服装设计等。全方位的艺术才能让他可以充分地在一部舞剧中体现自己的艺术构思。《达吉亚娜》的整体观感就是一部舞剧的经典教科书,将舞蹈、音乐、戏剧结构和舞台呈现近乎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这就是大师的功力,而功力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学习和思考。
对于芭蕾大师和教员们来说,那些历史悠久的芭蕾舞团,如莫斯科大剧院、巴黎歌剧院等,更是有无数的前辈经验可以借鉴。他们的学派风范,教排体系,育人机制等等,都是中国同行的他山之石。而作为历史较短的我们,则可以发挥自身没有太多历史包袱的优势,博采众家之长,厚积薄发,有朝一日形成中国芭蕾的学院派风格。
四、海纳百川的胸怀
在艺术家的成长之路上,专业的水平可能决定了你的深度,而胸怀或是说格局,决定了你做人的高度。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原原本本的呈现生活不加提炼那不是艺术,但是自以为高于生活就把自己高高地端起来,远离了人民和生活,独上小楼成一统了,恐怕也不是正确的艺术态度,不是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视野和格局。
不管你是一名舞者、编导或是教排人员,只有具备了囊括四宇的视野,海纳百川的心胸,才可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要深入生活,描画生命中的真实,提炼生活中的真意。否则,永远出不了习总书记说的艺术高峰,甚至可能变成媚俗庸俗的流量之作,或是虚有其表,挂羊头卖狗肉的无魂之作。
谈到胸怀,还要大肚能容,要放的进天地,要听得进人言。所谓戏比天大,搞一个创作,就应该打破门户之见,破除陈规的藩篱,众志成城,拿出胸怀,拿出真诚,共同努力把一个戏做好,演好。你对艺术的态度,你对意见相同的人的态度,你对意见向左的人的态度,你对每一个工作在你周围的人的态度,决定了最后的成败。良师益友的肺腑之言当然是无价的宝库,就是那些对你心存偏见之人的攻讦之语,有时也不无可取之处。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艺术家当然要有高洁的理想和铮铮傲骨,但在辽阔的艺术之海中,我们都是沧海一粟,都应怀揣谦卑敬仰之心,取百家之长,助我们建筑自己的艺术丰碑。
中国芭蕾的经典《红色娘子军》是理想年代一群艺术家的集体创作。他们没有窠臼于古典芭蕾的严格规范,大胆地借鉴民族的诸多文化传统,如民族舞、民间音乐、戏曲、武术、甚至传统幻灯技艺等,打造出了一部传承至今,久演不衰的艺术精品。
新世纪打响中国芭蕾海外品牌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更是一次芭蕾与电影、京剧、东西方不同戏剧和舞美表现形式的大跨界合作。这其中有多少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可以单独写成一篇长文报道。张艺谋导演对这部作品的贡献固然是巨大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剧团以当时的团长赵汝蘅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开放的胸怀,兼容并包的精神,才是促成这部当代中国芭蕾发展绕不开的一部经典作品的基础和源头。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的芭蕾创作力量和世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优秀的芭蕾舞编导更是凤毛麟角。这当然需要国家和剧团的持续投入与不屑努力。但是现有的创作人员更是重任在肩,需要开拓自己的心胸,广纳良言,广泛吸取各个艺术门类的优点和最新发展成果。就像历史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振兴现代的中国一样,艺术创作的道路也必然需要开放的胸怀,容不得任何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的思想。
五、甘于寂寞的坚守
“人无志不立,事无恒不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芭蕾艺术的高峰就像那巍峨的珠穆朗玛,需要从事这门艺术的每一个人长期的努力和坚守才有资格攀登。世间事,不怕难,唯怕认真二字。认真地从事这门行业,你会发现其中大有可为,大有可学,非十数年之功而不可得。
就像前文提到的中芭三位女首席20年舞台生涯的历程,简直可以拍成一部电影或舞剧了。其中的艰辛、汗水、泪水,闻之感慨,读之涕零。一名芭蕾艺术家的造就,花费了十数年的光阴,是每一堂芭蕾课的积累,是每一天排练场的积淀,也是每一处伤痛的磨砺。这些光阴没有虚度。每一次对自己认真的审视,点滴的进步,都像在艺术之路上打开一道新的风景,一片新的天地。功夫如登山,一步一重天。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上,别人能帮你的终究有限。更多时候,陪伴你的是寂寞,是独守。人的一生毕竟时光和精力有限,成大事者,必有取舍。别人花前月下时,对酒当歌处,你可能要守着寂寂孤灯,或是揣摩角色、或是构思动作、或是为第二天备课。别人游戏狂欢至凌晨时,你可能要坚守着斯巴达式的饮食作息,为明天的工作养精蓄锐。就是在这每一天的坚守中,你仿佛向上天偷来了时间与青睐。在看似平等的时光流逝中,你得到了其他人所无法企及的收获。
业精于勤荒于嬉,天赋固然是决定一个舞者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然而勤奋和坚持才是最终将你送往彼岸的航船。
六、德艺双馨的追求
在这个文艺繁荣发展的年代,党和国家赋予了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的重责大任。芭蕾艺术家们作为对内传播优秀文化传统,对外担负文化交流重任的一线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已经是每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艺术造诣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而艺德曾几何时似乎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淡化了,遗忘了,直接导致的就是艺术作品的思想性不见了,舞台表演浮夸流俗了。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向善之心,怎能创作出真实动人的作品?没有一日三省吾身的道德觉悟,怎能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没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学风师德,怎能信服地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舞蹈人才?我们的身边,不乏戴爱莲先生、李承祥老师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典范。追溯他们的生命轨迹,可以发现他们崇高的艺术成就和同样崇高的道德修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正所谓正人先正己,作为真善美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芭蕾艺术家这个称号就是德艺双馨的代名词。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芭蕾艺术家的人生更是一场跌宕起伏,欢笑与泪水满满的旅程,就像那西行的取经之路,必要抱着大决心、大智慧、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纵九死而不悔方能达到真理的彼岸。这场修行凝聚的果,就是一个芭蕾艺术家的修养。这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这是技惊四座绕余梁的绽放,这是胸怀天下济苍生的情怀,这是燃尽心火照四方的坦荡。愿每一位在艺海拾贝的伙伴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心中永远不灭的光明奔跑,向艺术家的最高理想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