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上班这点事儿大学生活

法学生的路(二)

2017-05-15  本文已影响226人  豫章君

上次匆匆忙忙发了《法学生的路(一)》,感觉更像是在回忆自己的过往,并非是和小朋友介绍经验。说来惭愧,不过是“授业有先后”而已,岂敢以介绍经验自居!只是讲讲自己的事,让看到的人做个参考(当然也可能没啥参考)。如果可以参考,荣幸之至;如果参考不到,看看也就罢了。

律所、公司、还是公务员?

对于法学生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机会就是这三类:律所、公司(银行之类也算公司类)和公务员(主要是法检)。当然,社会日新月异,很多小朋友选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其他路子,而我能力有限,且不谈。只说做律师、做企业法务还是考公务员这些个传统路子,我也只接触过这些。惭愧。

1

先说律所。我毕业后之所以先去了律所是因为找工作处处碰壁,已然毕业,却身无分文。老实讲,目前广州律所的门槛还是比较低的,多数是过了司考都可以进。门槛低,收入也低。在传统律所,实习律师期间的收入一般只有3000-5000元,也有些公司制的律所收入更高,当然门槛也更高。公司制的律所更像个公司。如果是做诉讼等传统业务,也是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案子。或者是做新型业务,如新三板上市之类的,更像香港的事务性律师。但不像香港律师那般严格,你可以同时做新三板也可以同时做着诉讼。因为我去的是个传统律所,所以对公司制的也不太了解。而传统律所一般就是师徒式的带教,实习律师跟着大律师们多跑跑腿,也是学到不少东西,最终目标是自己独立执业。而律师执业,案源是关键。如果继续跟着大律师,不发愁案源,但始终无法真正独立;而离开大律师,没有案源,多少新律师因此而放弃职业生涯。这里我也无法讲如何找案源,因为我也是放弃那个(鄙视脸)。不过,一位老律师曾告诉我他自己当年实习时候是需要一天打几百个推销电话的。

我在律所实习期间天天被师傅骂,起初我认为是我做的不好,后来以为是师傅脾气不好,再后来和在律所做事的其他同学聊天得知,他们也一样被骂。这也许就是师徒式带教的特色,我这人又是自尊心太强那一类,受不了师傅的骂,就辞职了。辞职的时候师傅请我吃了个饭,她(对,她是个美丽又强悍的女律师)对我说,我不适合做律师,做律师专业水平只占三、四成,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社会活动能力;每一位优秀的律师最终都会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我感触很深,做律师真心能更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其实我蛮感激她,她是个优秀的律师,也是个优秀的师傅(虽然被骂),是我成长中的贵人之一。

2

律所辞职后就去了一家公司做法务。也可能是我“遇人不淑”,这段经历没啥参考价值。但我真想说,这一年的经历是我最无聊的时候。公司事务很少,主要是出售法律咨询,比如电话咨询,网络咨询,手机咨询啥的。而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审核一些简单的合同和统计报表。没错,我没有资格参与法律咨询服务,公司有专门聘请一批职业律师来。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在网络上咨询的法律确实是律师在后台回答的。而我的工作,在后台统计律师咨询,做报表给老总们看看,还有啥叫简单的合同,就是公司采购文具啦,采购家具啦之类的,我每天一两个小时就做完了一天的活儿。

我曾经试图说服公司主管要我参与咨询,人家说,你一个刚毕业的,有啥处理纠纷的经验,被客户投诉了怎么办?质疑你律师身份怎么办?我竟无言以对。

我这段确实没啥参考价值,不过我的同学朋友有在国企的,有在银行的,也有大型地产公司的,基本情况是:国企的做起了人事、后勤或党政;银行的做起了信贷、行政;地产公司的继续审合同,连出庭诉讼的机会也没有。大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长期合作的律师顾问团队,小公司遇事也会去请律师来处理,作为企业法务,只要和他们做好交接就行了。而且企业法务,未来的职业规划在哪里,除了转行转岗,我不清楚还有什么。

当然,我所有转岗转行的同学朋友都比我这个司法民工过的自在。

3

貌似目前做公务员是被小朋友们所最为诟病的吧,感觉公务员已经成为“一杯茶一张报纸坐一天”“一眼望到头”的代名词。我一个朋友,考进了广州中心区的纪检,半年就辞职去深圳做律师了,要知道,这个岗位当时是只招一个人的。他的理由就是“看到单位的老人就看到了我的明天”。我感受不到其他党政机关的情况,我只知道,法检系统已经成了重灾区。从喊出司改后的这几年法检系统的招录比来看,年轻的法学生们已经不愿意来法院了。

我是2013年年底入坑的,那时司改刚刚拉开帷幕,后来的立案登记制也准备实施,案件如潮水般涌来,每天忙到吐。“案多人少”不是一句吐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珠三角法院的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2015年开始落实员额,逃离的人们开始多起来,大到副院长,小到刚入职的书记员,都另谋高就去了。领导们为何离开我不清楚,就年轻人来说,情怀还是有的,不求高收入,就是憧憬着那个审判台上的威严。但是员额了,人事冻结了,三年五年也未必任的了法官了。而且最重要的,员额是有限的,如今为了数字好看,基本上已经任了法官的都入了额,每个单位的员额估计剩不到10个。那年轻人的路在哪里?随后加入进法院的年轻人的路在哪里?等着员额内法官们的退休吗?40岁之前能圆了法官梦吗?这一切都不得而知。决策者们为保证队伍建设,说“勿忘初心”,呵,我没忘,当法官就是我的初心。

这是体制内的,再说说体制外的那些当事人。我所有的亲戚朋友在向我咨询其面临的纠纷时候都觉得法院有问题、法官有问题、肯定收了对方好处。我不敢保证所有法官都没问题,但是可以保证的是,有问题的法官是极极少数,大部分的法官都是按照法律来办案的。但是毕竟社会转型期矛盾突出,人们法律知识薄弱,外部司法环境如此,我们也无力扭转。如今的情况是我身边认识的法官们全部被质疑过、被威胁过,扬言去纪委告的、去媒体曝光的,都见怪不怪,炸法院的也不在少数。

以上内容吐槽感太重,法学院的孩子们估计也都清楚,随便看看就行了。我现在只说说我的工作感受。

我不知道法学院毕业的孩子们到党政机关需要做什么工作,是不是像我朋友说的“一眼望到头”。但是我知道,在法院不会。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案子会出现什么情况。我可能做不了领导,单就办案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的。每面对一种新情况,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全方位的思考、和大家讨论,甚至争论,然后落定。不断地培养和当事人的沟通技巧,裁判文书中的遣词酌句,专业的不断积累,随机应变水平的不断提升,“就像游戏打怪一样”,一位法院的师姐如是说。谈不上有乐趣,至少不无聊。职业发展方面,虽然法院职级提升较为困难,但让自己向专家型培养还是有可能的。就像医院一样,当院长的未必就是那个医术最好的专家。

就先说这么多吧,欢迎吐槽。

法学生的路(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