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别裁》学而第一(十三)

2021-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世暖阳

                  可爱的小学生

        我们已经了解了,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弟子”,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们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师对于学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我们亲眼看到,几十年前,还保留了这个风气,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元,官做得很大了。回到家乡,看见老师,而老师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学生,也是负了一辈子责任。

        谈到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

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

其次是“臣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

再其次“师道”。中国过去文化中,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那么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这个观念和习惯是这样来的。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的怪现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实。国民道德的修养从教育界开始,是应该彻底研究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