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师,少儿

2019-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Wi先森

为找回节奏,把头脑碎片,日常记录,凑成小文,未尝不可。

本文概要

  1. 想做老师的父母有什么特别?
  2. 孩子的课外活动有什么用?

回顾待发布的绘本故事时,看到从勇敢讨论到父母,又到老师的这么一段。

勇敢是什么,如果说勇敢就是再试一次。那么,让孩子学会勇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在感觉比较安全的情况下,做出尽可能多的尝试。尝试即行动,减少行动的阻碍,包括身体或心理上的阻碍。这既是父母,也是老师的责任。

如果每个人到了一定年纪,都会想去做老师,那这个想做老师的人多数也是父母。父母能孩子教好,自然他也渴望把这些 “教” 的方法传给别的父母,或是让自己成为一名老师,借此影响更多孩子。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父母能够影响孩子的是什么,是人生态度,是指引,是方向,是鼓励,是包容,而不是具体的知识。再说了,父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教。

而老师则不一样,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乃至传道受业解惑。一个老师若无道,拿什么来传?即使世界上的学科,都能转化为可系统学会的知识,但为什么知识的组织形式一定要被限定,被编排呢?

知识总是被编排,被组织成某种固定的形式,以教材 - 教师 - 考试等方式的多重编排,形成了一层又一层的限制。

因此,父母与老师的身份责任是完全不同的。教师应往学科深度上钻研,把对学科的热爱传递给学生;而父母应往知识宽度上游历,让孩子能够不局限于 “用一把锤子解决所有问题” 。


那天我问妻子:现在还有什么玩意儿是没有“少儿”版本的呢?你看,少儿编程有了,还有少儿烘焙,少儿烹饪,少儿卡丁车,连当年被视作坏孩子才玩的桌球也成了少儿桌球……

很多的少儿项目,实质上都是技能培训。技术培训始终卡的一个点,就是如何教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某一个作品上去。他们又该如何找到自己想要去创造的事物?他们在这么小时候真的能够拥有创造者的心态吗?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习得这样的心态,还是说,大部分学生就只是为学而学,又或是为平淡的学习者生涯作一点调剂?

也许我在纠结的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但我总觉得,如果学生在很长的时间里面都只会跟随,而缺乏自己对生活,对学习的思考,这样的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

那么通过创客活动来反哺其它学科的兴趣有道理吗?玩编程可以玩到数学物理的成绩变高吗?我认为,学科知识本是创客领域的基础,而不是反之。

虽然表面的故事看起来是:孩子看到一个酷炫的科技作品,他也想要自己做一个;然后因为做这个东西,他学到了ABCDE个知识。从这些ABCDE个知识里面,他又得到了许多启发,发现原来学校让我学的知识可以这样应用。

哈哈不好意思,这完全是一个爱好创客活动的老师或经营者YY出来的事儿,即便遇到完全吻合以上故事的学生,那也是因为那个学生本身对这些知识就掌握得很好,而这种学生在人群中的占比不超过5%(通过两场活动一次20人,另一次30人得出)。

技能培训终归是技能培训,而任何一种高效的技能培训,都是有准入门槛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