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亲子教育

语言表达浅谈

2021-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少儿成长小鱼老师

今早看到一篇推送讲学习词的阶梯:人称名词--物体名词--动词--方位词--形容词--词组(短语)。这跟传统的顺序不太一样,在卡片教学的模式里一般是五大类名词为先,动词与人称名词时间相当。

有很多文章讲过学习词汇的阶梯,可以发现并不完全一样。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是先名词再动词,至于形容词一般与动词同行或者在动词之后。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到底该先教什么词呢?

我一向提倡自然情境教学,很少用卡片,所以我的顺序也不一样。或者说我根本没有固定的顺序,因为每个孩子先学什么由他们自己定。

如果一个孩子首先展现出对人有兴趣,那就先教人称。如果孩子对物感兴趣那就先教物品名称。甚至有的孩子对某个动作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先教动词。

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点,接纳他的兴趣,延伸他的兴趣,这个延伸的过程就是增加认知的过程,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

我在《儿童心理学》中也读到类似的话:“幼儿要某个特定的玩具时,照料者如果能够将玩具给他们并且延长这一互动,便是在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当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就好像与朋友交谈时,他的想法刚好跟我一样。读书的魅力也在于此了。

有一位很有名的家长(汉普爸爸),当然也是自闭症教学专家,创造了“心做图说一致”教学法。他说:自闭症的问题就是语言匹配的问题(大概意思如此)。我深感赞同。

所谓语言就是象征符号与这世界上一切的匹配结果,狭义来说,展示为文字和口语。所以我常用命名来概括,对某个物品的命名,对某种感觉情绪的命名,对某个活动某种体验的命名,对自己想法的命名。我所认为的命名不只是“名字“而已。我可以用语言来命名我所知、所感、所见、所想的一切,就是我们想要的语言表达。

这语言匹配即命名的过程要怎么出现怎么完成?我前面提到,我的做法是由孩子自己定,放开孩子去探索,他会告诉我们他想知道什么。他探索的过程即感知的过程,他在感知中去理解他有兴趣的这个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当他感知过了,我们又马上给他最适合的语言进行匹配,命名就完成了。这个过程不需要额外的强化,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最自然的强化。比如有一个孩子很喜欢玩扔花片,那就让他扔,他扔的时候输入“花片”“扔”“扔花片”给他,一次就记住了。他扔的时候,花片总是卡在地垫的缝隙里,他也觉得新奇,喜欢把花片抠出来扔。当他体验过之后,再次出现同样的情景时,马上输入“卡住了”,孩子就很容易记住,还出现了自主泛化。

有人说这样的学习很慢,当然没有10分钟几十个回合的输入快。dtt的效率不容置喙,在需要快速提高技能的时候确实好用。但我认为语言是需要灵魂的,有了灵魂才可能出现大家想要的自主表达。仿说和机械式表达不能算作是真正的语言。

从内容上来看,我把自主表达分为三种:意愿类、描述类、思想类。这三类表达都是灵动多变的,都建立在一个人对他想表达的东西有深刻清晰的理解之上。

所以,我认为学语言不能快,反而需要静下来给足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去体验去感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予他及时的合适的语言输入,帮他完成语言匹配,即命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