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2023-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黑雨赋能

在现代社会,我们之所以会感到孤独,是因为“自我空间意识”。

这不仅会让我们下意识地,不断扩张自己的物理边界和精神边界。

在客观世界中,自我空间的大小,彰显着我们的地位和身份,是我们进入现代文明的象征。

在精神世界里,我们也在不断强调,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但是,自我空间越大,我们和他人的绝对距离就会越远,这是造成现代人普遍感到孤独的底层逻辑。

在现代社会,造成人们自我空间意识觉醒,彼此之间的物理空间逐步拉大,身体触碰日趋减少的第一个因素,也是最为直接的一个因素是:

保护我们身体免受伤害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渐完善。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的身体应受到保护,任何人不可侵犯”这个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事实。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仅仅是作为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存在的。

进入现代社会以前,世界上的很多地区,都充斥着暴力冲突、严酷的刑法和战争。

人类的生存,还没有真正成为一种权利,想要生存下来,基本上靠的是能力,或者更多是运气。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生活在中下层的穷人,通常是不会感到孤独的,他大概率感到的,是生存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孤独,可能只有处于社会上层的贵族,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会有的一种独特感受。

比如我们的唐诗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

都是知识分子才能生发出的情感。

这个时候,爱抚是否能促进身心健康,这并不是普通人家要考虑的问题。

家长们更多考虑的可能是,如何能让这孩子顺利活下来,然后去下地干活。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案、法律文件的颁布,才有了实质的进步,和历史性的影响。

比如作者所在的德国,直到1949年,人的身体才第一次有了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

这年德国通过了《基本法》,其中有一条:“每个人都享有生命权以及身体不受伤害的权利”。

人权上的进步,与我们的情感共同形成了一对颇具矛盾色彩的组合:

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受到保护,不被暴力侵害。

我们的身体开始拥有了尊严。

这让我们明确地感受到,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同时,我们开始从空间上,与他人逐渐相隔开来。

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我们每个人开始享有独立的生存空间。

同时,我们也在不断重视自己所谓的“安全空间”不受侵犯。

人一旦有了自我空间的意识,也就不自觉地从观念上,将自己与他人隔出一道距离。

从心理上,我们与他人进行“情感接触”的成本,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加。

我们渴望自己的身体得到保护,我们厌恶他人可以毫无界限地接近自己。

法律对我们人身安全的保护,是造成人与人身体接触减少的最直接原因。

促进自我空间意识觉醒的第二个因素,城市化的进程,以及我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各种居住环境的可能性,如果有条件,我都希望自己的住所,能够更大、更宽敞。

1903年的柏林,到处都是人。

这座大都市的居民,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增加了近200万人。

这种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的结果是,城市中有接近一半的人,都生活在狭小而逼仄的小公寓里。

公寓里往往只有一个房间有暖气,每个房间里,平均生活着四个人。

据统计,1910年前后,有70.9万柏林市民,生活在这样的拥挤环境中。

城市的拥挤,人们在擦肩而过时身体无意接触,这唤起了对距离的渴望。

个体将自我封闭起来,与外界划分界限,为的是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人们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

作为个体的、有尊严的人,要尽量避免身体接触,要与人保持距离,以免被无法掌控的因素所伤害。

在现代社会,孤独感的多发人群,可能同样属于那些拥有自己独立住所的人。

他们的自我空间意识更为强烈,同时也的确在现实世界中,拥有更为宽阔的自我空间。

我们对于距离的感知,是一个相当微妙的矛盾体。

我们当然希望与他人保持亲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要求,有着属于自己的空间。

我们尤其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立而宽阔的生活住所。

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我们永远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