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导览大师文化街道

雁荡路的复古与怀旧

2018-03-06  本文已影响31人  导览大师

似乎现在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步行街。雁荡路这一条短短小小的步行街,跟大名鼎鼎的十里南京路步行街比起来,显得太不知名了。

雁荡路是上海首批全天候的步行休闲街之一,它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复兴公园后门,全长350米,是淮海路上的一条支马路。它不那么热闹,也没有那么拥挤,悠悠闲闲地待在淮海路的旁边,自成一派。很多年前,我们从淮海中路雁荡路口一路往南,走到底是曾经著名的KTV钱柜,正好把这一条短短的步行街走完。路面是碎石小马路,路边两侧是法式建筑,有点儿复古,浪漫的气息刚刚好。误入此地的人们常常禁不住“哇……”的一声惊叹,反复徘徊,留连忘返。

雁荡路由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于1902年,那时法国兵营北起“西江路”(今淮海中路),南到“顾家宅”(今复兴公园),这附近的南昌路因而被叫做军官路(Ruedes Officies),而雁荡路则被叫做“军营路”(Ruede Camp)。1909年,顾家宅改建为“法国公园”。不久,这里就改名为“华龙路”(Route Voyron)。

当时南昌路在雁荡路以西的部分叫环龙路(Route Vallon),听起来跟华龙路有点接近。环龙取自法国飞行员的名字,而华龙的名字则取自法国远征军将军“Emil Voyron”,这个华龙曾是法国远征军的总指挥,在1900年8月4日,法国政府应当时法国驻华公使毕盛的要求,联合列强共同武装侵华时,参加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华龙在平息了义和团运动后回国前,到过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为了纪念他,就把当时修筑的雁荡路用华龙的名字来命名。1914年,“华龙路”被正式划入上海法租界。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用浙江省雁荡山之名改名“雁荡路”。

雁荡路变成一条步行街,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1996年,卢湾区政府制定了雁荡路步行休闲街的规划,对雁荡路的沿街建筑进行修复改造,并铺设路砖,移植棕榈树,还换上了仿古的法式路灯。1997年,上海益民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斥资1亿元、历时2年打造了雁荡路5-49号的“金雁坊”商业大楼,并引进许多餐饮、娱乐和休闲店铺。雁荡路步行街焕然一新,成为展现海派文化及时尚休闲的新去处,短短的小街新添了法国风情,被媒体称为“老上海与香榭丽舍的浪漫邂逅”。2000年4月被上海市商委命名为首批专业特色街。

雁荡路上荡一荡,是有些心旌荡漾的。毕竟这一条“香榭丽舍”般浪漫复古的法式风情小街,平时人不太多,就不会太拥挤。它作为大名鼎鼎的淮海路上的一条小支路,很多时候也会被路人错过;但若你不经意走过时注意到它,不妨拐进去逛一逛。你会好像从摩登时尚的都市一下穿越到异域风情的小镇,有种心里一亮的感觉!

永业大楼

永业大楼在淮海中路雁荡路的转角,门牌号是淮海中路481号、雁荡路6号、18号和30号。

这幢现代派风格的大楼建于1932年,原名杨氏公寓。由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3268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1平方米,共6层,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大楼平面沿雁荡路作L型布置,转角处的圆柱体比两端多一层,采用日光室的圆形屋顶,形成独特的屋面轮廓线,同时又是建筑立面的构图中心。外墙镶嵌面砖,设有凸窗和阳台,形成线条感,屋面设小牛腿挑出檐口作为压顶,转角处圆形的180度阳台很大气,屋面圆形日光室上覆盖攒尖顶,整个建筑立面效果层次丰富、线条挺拔、有韵律感,局部采用古典装饰。

建筑沿雁荡路有穿越大楼的通路,底层设19个商铺和四个公寓出入口,还有一个汽车出入口。二层以上为四个单元组成的公寓。

海派工艺美术师、30年代知名的绒线编结专家黄培英的寓所就在永业大楼内,马路对面培文公寓业就是今天上海妇女用品百货商店底层的仁冒绒线店是她传授技艺的地方,她还在电台传授编结方法。她编写的《培英丝毛线编结法》一书,发行量高达30万册,打破当时的出版纪录。

雁荡路14号 味香斋

人均20元,在淮海路附近真是实实在在的高性价比了吧。这是一家开了很多年的老面馆,最经典的就是麻酱拌面和辣肉面,别看店小,名气倒是很大,曾被电视台和很多网络媒体都报导过。

这家带着浓浓的老上海味道和市井味的面馆,据说前身是雁荡路12号一家叫做“西冷咖啡馆”的咖啡店,店里除了供应咖啡,也提供简单的面点。解放后,咖啡馆改叫“向阳饮食店”,面点变成了“主菜”,另外还增加了牛肉汤、炸猪排等大众化的配菜,到80年代前后,改叫“味香斋”,从江南风味的“小无锡浇头面”与西北风味的“牛肉面大王”的传统特色,发展成了以麻酱拌面和牛肉小汤为看家品种的特色点心店。

几十年来,这家小店一直在这里,没有太大的变化,吃面的小朋友变成了老大爷,还是在这儿吃面。一碗花生芝麻酱的面条如此有魅力,让人忽略了店有多小,座有多窄,空间有多拥挤,甚至于排队有多长,找位还要抢,柜台的阿姨脾气还很大。

面加上咖喱味的小牛肉汤是标配,据说这里的小牛汤每天要卖出一千碗,一碗下去,荡气回肠。于是为了这一餐心头好,所有的挤与不满都罢了。

雁荡路56弄 元昌里

元昌里是建于1912年后的新式里弄,三层砖木结构。1933年周抚韶在这里创办了上海妇女补习学校,开创了妇女补习教育的先河。1935年,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在这里创办了新知书店。

新知书店的前身是《中国农村》月刊,最初设址在华龙路(今雁荡路)元昌里,后迁走。抗日战争爆发后,书店曾迁往武汉。1938年底,设立上海办事处,恢复组稿、出版和发行业务。1948年10月,读书、生活、新知三个书店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雁荡路80号 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年成立于上海,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创立的。社址最初在方斜路江苏省教育会内,后于1930年迁入华龙路(今雁荡路)自建的大楼里。与此同时,由中华职教社主办、1925年创刊的《生活》周刊社也一同迁往中华职业教育社大楼办公,1932年,邹韬奋在这里成立了生活书店。

董竹君曾在大楼的底楼开设过锦江茶室。1946年,由黄炎培、孙起孟等爱国人士和教育家创办的比乐中学在这里成立,直到1949年学校迁往淮海中路。1946年,民建上海分会筹备委员会在这里成立。

抗战期间中华职教社曾迁往桂林、重庆,1946年1月返回上海,1950年4月总社迁往北京,在上海设立分社,沿用雁荡路80号原社址办公至今。

80年代后,中华职教社重新恢复活动,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复校,在这幢大楼里曾先后创办了上海中华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上海中华职业进修学院、上海中华侨光职业学院。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等上海的主要教育团体相继在社所内挂牌办公。

大楼2002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雁荡路82号 洁而精川菜馆

洁而精川菜馆创建于1927年,是沪上知名的“国有老字号”,以经营川菜为特色。

川菜馆的前身叫“洁而精川菜茶室”,最早开设在培文公寓即今天“上海妇女用品商店”的后门——麦赛尔蒂罗路也即是现在兴安路133号,传说老板是小凤仙,经营的不是川菜而是云南菜,后来生意就快要做不下去了。1937年,老板向德增接手饭店,转而经营川菜和扬帮点心,并聘用风靡上海滩的“海派川菜鼻祖”吕正坤,使得本来快要倒闭的茶室起死回生,跻身沪上川菜排行的前列。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茶室改叫“洁而精川菜馆”。

当年周总理在思南路周公馆的时候,就经常到洁而精吃饭,最爱吃的一道菜叫干瘪牛肉。洁而精搬到现在的地方,据说还是周总理提议的,为了让附近科学会堂的专家们就餐更加方便。历史上在这里吃过饭的名人还真是不少,除了周总理,还有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著名书画家吴湖帆、刘海粟、程十发,戏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袁雪芬,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黄宗英、白扬等等。2013年连环画家贺友直创作的《走街穿巷忆往事》系列作品中就有一幅《顶早的洁而精》,体现了早年洁而精的受欢迎程度。现在这幅画倒用作了饭店菜单的封面。

除了干瘪牛肉,麻婆豆腐、青豆泥、生爆鳝背等都是洁而精的招牌菜。洁而精有一个淮扬菜系的功夫菜文思豆腐,曾创下全国烹饪界首个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在1998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评审会上,厨师李军凭借一把

“小李飞刀”,6分钟将一块400克的普通内脂豆腐,切成15000条长53毫米的豆腐丝,一样的长短,一般的粗细,据说这是李军苦练本领1000多个日夜琢磨练出的成果,从最初能切5000根到15000根,从耗时1小时到只要6分钟,“大世界基尼斯刀切豆腐之最”,名符其实。细如银丝的豆腐配上干贝,用草母鸡煨成的一道鲜美的文思豆腐羹,爽口柔润,当年就被烹饪协会列为中国名菜。

洁而精的味道,可以用艺术大师刘海粟写的“其味无穷”来表达:这就是注重变化和开拓。“洁”在于食品的品质,“精”在于众人的口碑,在长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调整配料和口味。如今菜谱上不仅有传统的海派川菜和淮扬菜,还增加了蒸点、甜点、生滚粥品、肠粉等广式茶点,还开起了外卖窗口,售卖馒头、麻饼等大众早点和干煎小黄鱼、油爆虾等熟食,选择是越来越丰富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