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生活哲学
放假回家,接送年幼弟弟上下学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肩上。老妈因此重获自由,可以放手去做自己的事情,高兴地夸赞我回家回得很有价值;弟弟出于对哥哥的盲目崇拜,自然也乐见其成;我常年在外地上学,回来了能尽点做儿子和兄长的责任,也很开心。看来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不过,我还有另一个想法是可以利用上下学的路上,和弟弟谈谈心,教导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过讽刺而又有趣的是,我是以老师的心态出现,可最后却以学生的姿态收尾。
故事得从睁眼后说起。
早晨起得有点晚,没有时间在家吃饭,只能到学校附件的早餐车买点吃的。
8点钟上课,7点20了弟弟还没有收拾好,我耐不住性子催促他快点。他稍微提了提速,但动作仍然有点不慌不忙。整理好衣服和书包后,他说:“走吧。我们应该骑电车去,这样时间正好。”
我想想也是,无论坐公交还是打的这个时间段都可能堵车,还是电车机动性强,而且速度也很快。
我急匆匆地推出电车,带着他在雾霾里穿行,并提醒他“记得自己看着点学校,如果骑过了学校的路口,再折返就没有时间买早餐了”。他“嗯”地应了一声,就趴在我的背上一动不动,像是睡着了一般。
由于之前多次来过他的学校,于是很顺利地到了还有一街之隔的位置。不过他并没有按照之前嘱托的那样提醒我。我当时有些想多骑一段路程让他发现已经错过了转弯的路口,下次长个记性。但转念一想,时间已经不够了,还是先到学校,下次再提醒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操心。
通往学校的必经之路上车流密布,充斥着烦躁的鸣笛声和刺耳的刹扎声。他还是一动不动地趴着,好像这里的一切纷纷扰扰与他无关。直到快要到一个早餐车的时候,他拽了拽我的衣服说,“在这里停车,可以买早餐”。
他选了一个面包和一瓶真果粒,吃完之后向我挥手告别,就向教室跑去了。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竟觉得他的从容,让心情急躁的我有些脸红。
或许早上的真相是这样的:
当他醒来看到时间不够了,心里开始盘算应该要带什么东西去学校,因为忘带了课本是没有时间再折回来的。等一切收拾妥当,骑电车是最稳妥的选择,这来源于上学两年来积累的经验,于是有此提议。之后尽管被我提醒要自己看学校路口,但因为他知道我肯定不想让他迟到,而我又肯定知道如何去,所以根本不用理会,也不用反驳。趁这段时间发会儿呆,放空自己,反倒有利于上午的学习。早餐车是不能错过的,否则自己就得品尝饿肚子的滋味,所以适时提醒我买早餐即可。
结果就是用最从容的姿态,花费最少的能量,按时到校,并保持最好的状态。
事实上,他可能根本就没想这么多。可能只想着书别少带,坐电车有趣,不能饿肚子,其他懒得管。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80/20法则的体现呢?
16:30的时候,接他放学。
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背诵着课文或者古诗,由老师和班长带领,列队走出校门口。之后需要再一次整理队形。班长喊“向前看齐!”其他同学跟着喊“向前看齐”,并伸出双臂对齐前面的小朋友。班长再喊,“向前看!”同学们再齐刷刷把手臂放下。如此反复三次,大家齐声喊“老师再见!”方才被各自的父母接走。
整理队形时,旁边会有家长喊自己家孩子的名字,并说着“我在这儿”,但孩子只顾着根据班长的指令向前看齐,根本顾不上理父母。
还会有家长在旁边劝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喊那么大声。大声说话本身就对嗓子不好,更何况这么大的雾霾。但孩子们根本不为所动,依然热情洋溢地大声喊完“老师再见”后才解散。
我突然发现孩子们天然地就喜欢遵纪守法,崇尚纪律。反倒是家长喜欢无视规则,盘算着耍些小聪明。由此可知家长确实需要多和孩子聊天,好听孩子们将一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其实早上弟弟的行为也让我有同样的震撼。
买完早餐后,我说“你快去教室吧,外面太冷,等坐下了再吃”。
他果断拒绝,并说学校里是不让吃东西的,并坚持在校门口吃完再进去。他坐在校门口的长椅上,大口嚼着面包,直到全部吃完喝完把包装纸扔进垃圾箱后才离开。
他冻得红扑扑的小脸,灼烫着我的心。
我回过神来时,发现已经17:00,接孩子的家长基本都走光了,偶尔还有学生三三两两地从学校里走出来。难道他今天做值日生?我抱着疑惑走到他教室门口,发现屋子里只剩下一个刚刚值日完的同学准备离开。经询问,才知道他去操场上踢球了。
这当然不能怪他,毕竟我之前说有事情得17:30才能接他,去踢会儿球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天气真的很冷,如果不是需要眼睛看路,我真想把眼睛也护起来。操场上算上我弟弟有八个孩子,分成两组,全都没有穿厚外套,仅凭一件单衣就驰骋在绿茵场上。看他正玩得尽兴,我便没有去打扰他,在旁边静静看着。
弟弟当后卫和守门员的次数较多,偶尔也会当一把前锋来突破对方防线。进球了会高举双手跳起来呐喊,失球了也会用手捶地以表不甘。铲断的时候甚至会在地上打个滚,累了索性就躺一会儿。像极了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狮子。
我的耳边隐约传来一个声音:“年轻真好!”
我感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十分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了。总是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打扰,有时明明做着一件事情却突然想做另一件,有时也会同时想做好几件。会顾虑,会担忧,会算计,会纠结,会注意力难以集中,会找借口,会做着做着就不想做了。唯一不会了的——就是全情投入。
我们成年人自诩经验丰富,见多识广。总想着教会小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但到头来,究竟是把孩子教好了,还是教坏了,还真不好说。
我并没有否定教育的意思,我只是想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是互为师生关系。父母的任务不是给孩子灌输做人做事的方法,而是给他们踩刹车。在孩子做了小错事时,及时沟通,鼓励其反思和吸取教训。在孩子做大错事之前,及时引导,防患未然。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习一些最质朴的生活哲学,从而找回一些被岁月无情打磨掉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