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苑(89)

2023-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瞿定银

《词苑》(89)

苏轼:南歌子 . 游赏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

    山色与歌女的黛眉一样聚敛,湖水如醉后的眼波一样漂流。游人都爱登上杭州的名胜十三楼。不再羡慕在竹西亭吹奏歌舞的古扬州。

    酒宴上摆满时令的粽子与昌蒲,用琼壶向玉杯斟满美酒。谁家的歌女又唱起了《水调歌头》,悠扬的歌声缭绕青山绿水,连傍晚的云霞也被依依挽留。

【简析】: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知州,适逢杭州大旱,他全力以赴,赈灾济民,又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政绩卓然。次年端午节,他以愉悦的心情,与友人一起游览西湖的十三楼,写下了这首纪游词。

    词的上片起首二句,把湖光山色和游人歌女连在一起,在相互比喻中进行描写,颇具新意。接下二句,又用对比的手法,渲染游人都爱登上杭州西湖的十三楼,而不再羡慕扬州竹西亭的音乐歌舞。在一扬一抑中,巧妙地赞美了游览十三楼的盛况。

    下片描写宴饮的欢乐场面。既有满桌的端午美食,又有畅饮的琼汁玉液,还有悠扬的《水调歌头》乐曲。这歌声不仅让游人陶醉,还缭绕着碧山,留住了晚云。

    全词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杭州的青山绿水、时令美食与轻歌曼曲,表现了词人热爱山水、欢快愉悦的心情,给读者留下了一幅杭州西湖的端午览胜图。

【注释】:

<1>十三楼:杭州名胜,在西湖大佛头石山上。<2>竹西:亭名,系扬州名胜。<3>菰黍:指粽子。菰,指裹粽的菰叶。<4>昌歜(chu第四声):菖蒲嫩茎的腌制品,属端午节的时令食品。<5>琼彝(yi第二声):玉制的盛酒器皿。<6>玉舟:玉制的酒杯。<7>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